发现“生命的奇迹”(下篇)——中国古动物馆系列手绘封
檀怀宇   2020-06-12   来源:中国邮政报

  上篇,我们聊了DNA手绘封、雀鳝手绘封、禽龙手绘封的诞生过程以及它们背后所蕴藏的“生命奇迹”。下篇,我们继续来从手绘封中发现“生命的奇迹”。 

  在中国古动物馆一层的一幅巨大的说明牌上,详细写着恐龙的分类,在这些繁杂的分类中,有一支分类特别吸引我,它就是肿头龙类。肿头龙类在恐龙大家族中非常独特,它们最主要的特点就是头顶上的骨骼异常肿胀,因此,人们把这类恐龙叫“肿头龙”。它们生活在距今1亿年~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晚期,那个时代古老到人类可望不可即,但是跟恐龙大家族比,它们也算是晚辈。那时候,恐龙王国已经进入了黄昏期,可是就在这临近结尾的时候,恐龙大家族中又演化出了许许多多像肿头龙类一样的奇特类群,这些“演员”为恐龙王国带来一场炫丽辉煌的谢幕演出。为了纪念这朵恐龙界的“奇葩”,肿头龙被我画进了“生命的奇迹”系列手绘封中。 

  肿头龙最醒目的特点是它的大脑壳,它的大脑壳到底是用来做什么的,现在科学界还没有定论,但科学家猜测,它练就了一身“铁头功”,用来攻击掠食者或提升自己在族群中的地位。为了突出它的“铁头”,我特地选取了一个它向前冲的姿势,好似一头愤怒的公牛要发起攻击一样,看起来十分动感立体。安静时,肿头龙看起来很呆萌,虽然科学家还不清楚肿头龙是吃素还是吃肉,但识趣的来犯者都会离它远远地,毕竟,被它的大脑壳撞一下可不是闹着玩儿的。 

  化石是生命奇迹出现的证据,它不仅印证了一个生命的诞生,还为后世人类的科学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中龙化石的出现,也因此,我绘制了中龙手绘封。 

  中龙出现在距今3.6亿年前的石炭纪,比恐龙时代还要久远。古生物学家从中龙的化石判断,它们的体型并不大,生活在淡水中。当在南美洲与非洲均发现了中龙化石时,困扰人们的问题来了——在淡水中生活的中龙是怎么穿越大西洋的?在发现中龙化石的100多年前,人类对陆地的认识还相当粗浅,那时人们的猜测五花八门,直到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的出现。魏格纳无意中发现,南美洲与非洲的陆地轮廓如此对应,便提出了“大陆漂移说”,说明了原本是一个整体的大陆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发生分裂漂移。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四处寻找证据,中龙化石在大西洋两岸被发现的事实也被他作为例证之一。在魏格纳去世30年后,人们终于承认了“大陆漂移学说”。魏格纳不断求索的精神超越了时代,引领人类走向了自我认知的新天地,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生命的答案还要从生命自身寻找。 

  本系列要介绍的最后一枚手绘封是水龙兽手绘封。从外观看上去,它就是一种很普通的爬行动物,但其实,水龙兽被很多科学家认为是哺乳动物的祖先,因此,也算是人类的祖先。看到这儿,很多朋友可能不敢相信,人类祖先竟然长这样?有化石为证,水龙兽生活在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初期,不管您愿不愿意相信,那时候的哺乳动物就长那样。 

  这幅水龙兽,我同样采用黑色碳素笔来绘制。“生命的奇迹”系列手绘封保持了同一色调、同一风格,都是用黑白线条绘画。我认为,生命原本就是奇迹,增加五颜六色的颜料用来点缀都是多余的,只有黑白线条才能最真实地还原生命状态,表现出肌肉与骨骼的力量与美感。30天里,我画了30枚,平均一天画一枚,这个速度对我自己来说算慢的,因为每一次下笔都格外用心。通过绘制这个系列,我又填补了许多知识,在无法出去看世界、逛不了博物馆的情况下,通过这个方式仍然可以充实自我,补充精神食粮。希望看过这个系列作品后,您也能有所收获。

肿头龙手绘封。

中龙手绘封。

水龙兽手绘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