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与邮政的一件小事已经过去了十几年,但今天回想以来,依然觉得温暖。——题记
那时候求职一律是以书信的形式发送,哪像现在这样方便,上网动动键盘和鼠标就能把个人简历发给求职单位。临近毕业了,我开始向各大单位投送求职信,有一封我发出去的求职信很久都没有回音,我心里惶惶的,便去学校收发室查信,一个熟悉的牛皮纸信封赫然映入我的眼帘——这不是我曾寄出那封求职信么?
信封正中的地址被人用蓝色圆珠笔打了个“Z”字记号;信封左下角有铅笔留下的两行字:“迁出三年,不要再寄”。左上角贴着一张“退改批条”,编号为“邮1407”。批条上有三栏,一上两下。顶上正中的一栏,改寄的字样被蓝色圆珠笔划掉,留下退回的一栏,后面写着上海。左下一栏列出了四种原因:1.原址查无此人2.迁移新址不明;3.原写地址不详;4.欠资,请补贴邮票__分后再寄;5.空白,估计是其他原因。显然,又是同一蓝色的圆珠笔在第二项上重重地圈了两圈。右下一栏有经手人的签章一个,主管人员的签章两个,不是很清晰,但认得名字。另外一个长方的红色图章倒很清楚,也在经手人一栏中,想必是现有单位的印记:“北京市水利规划设计院收发室专用章”。
再看信封上的四个邮戳,按照时间顺序。第一个是80分邮票上黑色圆戳,上有“上海梅陇,2006.11.12.11”字样,想是我从上海寄出的时间;第二个是背面封口上的红色圆戳,上有“北京西外大街(投)1-1,2006.11.14.08”字样,是北京收到的时间;第三个是正面“退改批条”上有黑色的圆戳,上有“北京西外大街(投)1-1,2006.11.17.08”字样,应是从北京退回寄出的时间;第四个是背面封口的红色圆戳,上有模糊的“上海梅陇,2006.11.20.09”字样,便是再回上海的时间。20日下午,我就在学校收发室看到了。
我仔细算算,寄出从上海到北京仅用了两天时间,只比EMS特快专递慢一天;从北京的收到地回到北京邮局,其中经过一系列核实,共用了三天时间;再从北京寄回上海,用了三天时间。在这两千多公里的旅途里,至少经历了三位邮政工作人员,而且还不包括北京单位和学校收发室的叔叔阿姨。
这封信也许对他们都不重要,他们甚至不知道其中的内容。但对我来说却有特殊的意义:它里面有我24年来的成长经历,有我的地址、私人电话、教育背景和种种私人信息。万一泄露出去,很可能给我平添不少麻烦。如果我亲自坐直达列车送到北京,再住上三天,基本要花费千元。而这一封不到20克的信,只需要8角钱——信的封口完好如初,甚至5号信封一点都没有折叠和卷曲的痕迹。
2006年11月15日,中国邮政正式宣布外埠邮资涨到120分,增幅高达50%。作为消费者,我确实不愿意,但是看到这封完整的信以及它游历的过程,我又有些释然。从前“八大员”之一邮递员的地位是相当高,也许今天的人们更容易忽视风雨无阻的他们。不过,这封信让我更加理解他们,更加尊重这份职业的高尚。
目前,还有人在怀疑现在是不是公民社会?我想这就是最好的诠释——我的隐私权、名誉权、人权都得到了最好的尊重和保护。我深深地感到:做中国公民,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