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健 每逢酷暑,我都会想起儿时的夏日。在我的记忆中,那快乐的一幕幕如同永不褪色的照片,深深地存放于我的脑海中。 午后,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丝风都没有。门外的大黄狗无精打采地趴在树荫下,不停地吐着舌头。树上的蝉在不知疲倦地叫嚷着,好像要用它们的声音霸占整个世界。 吃完午饭,正在酝酿午睡的人们,被吵得完全睡不着,时不时飘出几句叫骂,似乎在和那些蝉鸣声针锋相对。小孩子们却不满足于逞口舌之快,偏要用实际行动解决这些“心头之患”。小伙伴们约在一起,带上自制的网兜工具,冒着烈日,开始了我们的“捕蝉大业”。几个人分头行动,会上树的“噌噌噌”爬到树上,占据有利地势,不会爬树的就只能找低处的蝉动手。看准目标,把竹竿子小心翼翼挪过去,找准时机,一下子罩上去。刚才还不可一世的家伙,此时已变成了我们的囊中之物。 除了中午,晚上也可以捕蝉。确切地说,晚上捕捉的是蝉的幼虫,俗称知了猴。知了猴生活在土里,时候一到就会爬出来,寻找一棵树,开始自己的“蜕变”之旅。所谓“金蝉脱壳”,说的就是这个过程。每年7月是知了猴最多的时候,我们总会抓住时机,大干一场。知了猴的“蜕变”需要依靠夜色的掩护。我们早早地吃完晚饭,趁着天还没有完全黑,拿起手电筒,就迫不及待地出发了。 捉知了猴要选对地方,根据经验,路边的杨树旁和玉米地是它们的最爱。我们一人拿一个手电筒,像考古工作者一样,在马路边、田地里,弯着腰,瞪大眼睛,仔细搜寻着脚下的每一片土地。要是发现地面上有小米粒一般大的窟窿眼儿,就用小木棍儿试着一戳。如果上面的土一下子塌了下去,说明找到了知了猴的洞穴。把小木棍儿伸进去,它马上就会顺着爬出来。就这样,我们一晚上能捉十几只,运气好的时候,甚至有几十只。 捉知了猴可不只是因为好玩,更多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回到家,我们把捉到的知了猴先用盐水泡上一整晚。第二天,用清水洗净,再用油煎炸,一道蛋白质丰富的油炸蝉蛹就出锅了。在那个缺少荤腥儿的年代,这是农村里不多见的营养大餐。父母总是舍不得吃,最终都进了小孩子的嘴里。那种特别的香味儿,直到现在想起来,我还会忍不住流口水。 那时候,无论是捕蝉,还是吃蝉蛹,都是我们在炎炎夏日里最期待的事情。后来,我离开了故乡,到大城市求学、定居,就再也没有捕过蝉,但那段快乐的日子却永远没有忘记。 如今,听到熟悉的蝉鸣声,我还是会想起无忧无虑的童年,留恋早已远去的故土,怀念那些和小伙伴们一起捕蝉的时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