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高飞
1971年,我参加邮电工作,开启了一辈子践行“人民邮电为人民”的工作历程。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县邮电局是工作的第一站,望城县莲花桥至桐木乡、坪塘镇至白泉乡的步行邮路,记载了我在乡邮员岗位上迈开的职业旅程第一步。
当年,年仅18岁的我,在这崎岖的乡邮山路上,每天要肩扛30余斤的邮包,徒步往返60余里,为乡亲们送去党报党刊、信件包裹。乡邮员的工作风里来、雨里去,虽然很辛苦,但也让少时的我感到苦中有乐、乐在其中。因为,在交通和通信不发达的当时,乡邮员的工作备受人民群众欢迎。乡邮员肩负重任,365天不间断地给人民群众送去党的政策,送去亲人的信息,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而年轻的我,在悠悠乡邮路上,遇到了很多好心人,也结交了很多好朋友。1974年,我调离了这条邮路,随着工作的不断变动,从支局到县局,再从县局到市局、省局,最后从省局调到北京工作,直至退休。几十年过去了,这份“乡邮情结”一直印刻在我的心里,难以忘怀。
时光流逝,岁月如歌。重走当年乡邮路,探望并感谢当年那些关心、帮助过我的同事、朋友及乡亲,成了我的一个夙愿。今年国庆期间,我回长沙小住,在朋友的陪同下,特意驱车去一了心愿。
半个世纪过去了,记忆中的乡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年泥泞崎岖的乡村小路,已被平坦的、直通家门口的水泥道路替代;当年邮路上的荒山秃岭,如今成了一片绿水青山;农民们原来居住的低矮茅草房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排排错落有致的小楼,处处呈现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祥和的新气象。当年的坪塘区公所、水泥厂、矽砂矿、劳教所、洋湖低洼地等都不见了踪影,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崭新的绿色新城,那是湘江新区的行政办公区域中心。站在这片土地上,我已全然找不到当年熟悉的乡邮路的踪迹了,可是,当年关心、帮助过我的乡亲、同事和朋友们的音容笑貌,却在一瞬间涌向脑海,让我回忆起那条乡邮路上的点点滴滴……
乡邮路上的周大妈
我刚参加工作就认识了周大妈。那时,周大妈40岁左右,一米六多的个子,在村里算是高个子。周大妈家那栋瓦房坐落在木鱼山脚下,屋前是一条从莲花桥至文家湾红旗商店的砂石公路,不远处有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周大妈家是我邮路上的一个投递点,附近生产队的报刊邮件都由她捎转。当时,农村煮饭都是烧稻草,灰烟很重,她喜欢系一条头巾挡住灰烟;再加上常常穿着一双布鞋,一副典型的农家妇女的装扮。每次看见我来了,她会立马放下手中的家务活儿迎上来,一边接收邮件,一边把当地村民寄往外地的信件、包裹交给我代寄。那时候,乡邮员送信风雨无阻,浑身被雨水淋湿是常有的事。每当这时候,她总会二话不说,赶紧烧火帮我烘干衣服。只要得知我没赶上吃午饭,她总会拿出家里好吃的东西做给我吃。每一次,她都会泡上一碗用黄藤(一种野生植物)熏的茶给我解渴……记得有一天送邮件的时候,我脚下一滑跌落到桥下,虽然小河水不深,但把邮件弄湿了,腿也擦伤了。周大妈连忙熬了一碗姜汤,口里念着:“莫受寒哒,快点把我崽的衣服换上。”又找来药品帮我擦伤口,帮我晒干打湿的报刊和邮件。后来我调离莲花桥时,周大妈亲手做了一双布鞋送给我。这双布鞋陪伴了我很长时间,每当穿上它,就有一股温暖、踏实的感觉自脚上升腾到心底。
后来我听说,周大妈于上世纪70年代随儿女居住长沙市区,2011年已去世。我忍不住再次沿着当年的邮路来到周大妈的房屋前,人去楼已空,然而,记忆中周大妈那爽朗热情的笑声、勤劳朴实的形象仍是那么鲜活而亲切!
乡邮路上的代班员
当年,莲花桥邮局没有住房,我租住在邮局旁边肖家湾生产队的魏志荣家。魏志荣和我同岁,高中毕业回乡参加生产劳动,我俩很快成为好朋友。农闲时,魏志荣经常到邮电所做乡邮代班员。虽然是临时代班,但他很珍惜、热爱乡邮工作,也很羡慕吃“国家粮”的我。他代班工作很努力,投递质量很好,经常得到领导表扬,和用户们的关系也很好,同事们都很喜欢他。
我1974年调离后,与他失去了联系,但我一直记得这位憨厚善良的伙伴。这次我特地去了肖家湾,找到了他家。当年他家低矮的土砖瓦屋已经变成了两层的新楼房,敞亮的房屋里各种家具、各类电器配备齐全。魏志荣高兴地告诉我,当年,他因为代班乡邮员表现出色,被推荐到莲花小学当民办教师,年年被评为先进教师、优秀工作者。1996年转为公办教师,现已退休,安享舒适的退休生活。
乡邮路上的村支书
陈红亮是坪塘街道兴合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得知我回乡,特地邀请我到曾经送过信的兴合村走走。
兴合村是由原白泉乡5个自然村合并的行政村,有2500余户人家、8500多人。为了村里能有一个好带头人,上级党组织动员在长沙干实体、当老板的党员陈红亮回村工作。陈红亮怀着对家乡土地的热爱与牵挂,放下个人利益,响应党组织的召唤,毅然回乡工作,高票当选为村支书的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3年来,他团结兴合村“两委”班子成员,认真抓好村组党建,抓好美丽乡村创建,抓好村组水利防洪建设。2021年,兴合村被评为一类村组,各级领导和村民们对他给予高度肯定。陈红亮诚恳地说,全靠党的好领导、好政策,全靠全村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全靠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只有他的家人才知道,这位基层一线带头人干得有多辛苦、多累,可陈红亮不言悔,谈到村里一天天的变化,他自豪地告诉我:“现在,我们村民家家有存款,户户有余粮,医疗有保障,大病还能报销。我们农村人也过上了和城里人一样的幸福生活。”
这次重走乡邮路,没有寻觅到记忆中的那条邮路,但我欣喜地看到邮路上的新农村充满了生机和活力!50年前,我是一名基层乡邮员,是党组织的培养让我成长为邮政企业的一名管理者。我无比骄傲自豪——邮电通信的大发展、大改革,我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历史的浪潮奔涌向前,今天的我们退居幕后,万分感恩地分享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红利,让我们怡然享受着幸福安稳的退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