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是事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事业发展犹如一艘巨轮,改革就是强有力的发动机。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寄递业务是中国邮政的主责主业,是行业“国家队”的象征,是新时代落实“人民邮政为人民”企业宗旨的全面彰显。随着国企改革将竞争性业务全面推向市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市场主体成为邮政寄递业务改革发展的题中之意。用改革激发活力,针对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用更坚定更深入的改革来破解。主业要主,主业要强。作为寄递行业“国家队”,唯有改革,才能夯基垒台、立柱架梁;唯有改革,才能破能力之羁,纾发展之困,赢奋进之局。 中国邮政以提升竞争能力为目标,以“三个视角”找差距、立标杆,以“三大规律”促改革、求创新,“五大改革”全面深化——“两集中”管控取得经验,陆运网改革有序推进,中心局机构和人员配置持续优化,运输方式改革不断探索,揽投网改革日益深化。通过改革,寄递服务能力实现大幅提高,寄递业务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时限质量全面提升,实现了从慢且不稳到基本上与竞争对手旗鼓相当、各有千秋;服务质量全面改善,实现了从客户体验较差到满意度大幅提升;环节成本全面压降,实现了从成本居高不下到部分环节接近行业水平;获客能力全面增强,实现了从单打独斗、等客上门到协同作战、主动获客;IT赋能全面加快,实现了从手工作业为主向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的突破。 中国邮政航空网处理能力大幅提升,陆运网、国际处理、仓储等能力快速增强。中邮云仓服务规模与影响力名列前茅,13个海外仓寄递业务覆盖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欧班列成为“一带一路”上的“新邮差”;寄递业务时限提升取得质的飞跃,市场占有率明显提升。2021年5月29日,时限四库(标准时限数据库、现实时限数据库、行业时限数据库、优势时限数据库)在邮政全网推广上线使用,有效解决时限不快、时限不稳的问题。 至去年底,邮政航空运输飞机达32架、运营航线达47条,连接国(境)内外33个节点城市,构建了以南京为集散中心、附加点对点直飞的自主航空运输网。全国邮路总条数达3.7万条,邮路总长度(单程)为1187.4万公里。在全国建设了31个省际邮件处理中心,邮件分拣设备有286套(台),邮政各类生产用车为11.5万辆,初步建成“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邮政陆运网。至去年底,中国邮政寄递业务处理能力突破1亿件/天,提前两年完成目标任务。从2018年5000万件/天、2019年7600万件/天,到2020年突破1亿件/天,3年来,中国邮政寄递业务处理能力建设实现“三级跳”。2021年6月28日,中国邮政再次启动全面提速,全国1000多个城市可享邮件次日达甚至次晨达的极速体验,六成以上特快专递实现次晨达;中国邮政已优化现有邮路400余条,增加300余条下行邮路,覆盖了2000余县域,实现1000+城市间寄递提速。
上海邮区中心局经过生产场地扩建和工艺流程改造,处理能力和效率进一步提升。自动分拣设备的推广使用,引发生产作业模式改变,大大提升邮件分拣处理效率,保证了“快速+稳定”的时限处理要求。 |
以每年高考录取通知书为代表的单证照寄递服务,有效提升邮政优质服务品牌形象,让民众享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邮政寄递服务。 |
中欧班列作为“一带一路”上的“新邮差”“新动脉”“新桥梁”,是如今最有力的国际邮件疏运“黄金通道”。 |
集团公司指挥调度中心作为“智慧大脑”,通过大数据准确判断全网各环节运行状态,依靠智慧人机交互界面实现可视化、高效能的智慧调度管理。 |
陆运网改革有序推进,“两集中”管控取得成效,中心局机构和人员配置持续优化,助力中国邮政全面提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