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永远的绿色缘
作者:邹贤中
时间:2018-09-29     来源:中国邮政网

  我是相信缘分的,不管是擦肩而过还是长久相伴,那都是缘分。而我与中国邮政,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结下深深的缘分,而这种缘,将一直延续下去。

  和邮局结缘,最先是上小学时,那是上世纪90年代,父母在广东务工,我们农村没有电话,父母和家里联系,一是靠带口信,比如谁和父母在一处务工,回来时就让带个口信,告知我们他们的近况。因为往返一趟不容易,带口信的情况是比较少的;二是靠写信,每当邮递员骑着绿色单车到达村里时,这个消息必然像一阵风,迅速吹向村庄的每一个家庭,有亲人在外务工的家庭都会跑出来一个人,带着希冀的口吻问:“我家有信吗?”有信的人高高兴兴地取走自己的信,没有信的人家就有些失落。我家也不例外,要是收到了父母的来信,都会当场拆开,和家人一起分享。父母读书较少,每次来信都是一个模板,首先是问候爷爷奶奶的身体状况,其次是汇报他们在外的生活状况,当然,这种汇报是报喜不报忧的,最后就是叮嘱我和哥哥要好好学习。

  初中毕业后,虽然考上了高中,但是因为家境贫寒,我没有去上学,而是选择了务工。那时,家里早就装了座机,而我在发了工资后很快也购买了手机。印象中,务工岁月再也没有写过信,都是靠电话跟家里联系。

  随着科技的发展,本以为这辈子再也不会寄信了,谁知道我后来又和邮政再度结缘。

  务工3年后,我去当兵了。义务兵不准使用手机,营部里只有一部电话,买IC卡打电话都要排队,于是,写信成了联系家人和朋友们的最好方式。义务兵寄平邮是免费的,连信纸和信封都是部队免费发放。而首长和班长们,更喜欢新兵们给家里写信,他们说,这可以锻炼我们的文笔,同时,这些信件以后会成为我们青春的见证。于是,大部分人在电话和写信间选择了写信。在新兵连时,每当有信到部队,新兵蛋子们总是一拥而上,看有无自己的信。如果有,喜笑颜开;如果没有,神情黯淡,再现小时候在村庄的收信情景。

  两年服役期满后,我离开了部队,去深圳务工。总以为再也不会使用写信这种古老的联系方式了,没想到离开部队后,才是我频繁写信的开始。

  退役后,我爱上了阅读,阅读多了就有了写作的冲动。那时候,我还不会使用电脑,于是就写手稿,初稿之后,经过修改,一字一字地誊写好,寄到杂志社去。刚开始,经常能收到编辑的退稿信,基本是打印信,说着诸如“大作拜读,不适合我刊”等委婉拒绝的话,同时将稿件寄回给我;有时会碰到一些编辑给我写手写信,比如《江门文艺》的雪月编辑,那些信件,我至今还保存着;也有一些编辑来电告知我,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让我用电子邮箱投稿。

  我开始买来电脑,自学打字,看着一行行字、一个个标点符号挤满了文档,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电脑写作好处很多,修改起来方便,投稿更是便捷,就算被一家杂志社退稿,也不用担心不退底稿的问题,可以再投另一家杂志社。随着自己写作能力的提升,发表的文章也越来越多,样刊、样报和稿费单随之而来,每隔几天甚至每天都能收到样刊,邮局的邮递员都和我混得很熟。

  因为是在外务工,工作很不稳定,特别是以前在工厂工作,平邮经常丢失,这让我很是无奈。工厂的一些门卫喜欢私拆员工的信件,甚至恶意藏起来不给我,害得我经常跟杂志社沟通,请他们帮忙补寄样刊。后来,我想到一个办法,直接去邮局拜访负责我工作片区的邮递员,我加了他们的微信,每次信件一到,他们都是拍照用微信发给我,我再去邮局自取。

  只是如此一来,给邮递员增加了工作量,为此我深感不安,多次欲请他们吃饭,都被他们婉言拒绝。这些年来,我换了多个工作地点,可不变的是,每到一地,我都会先去拜访当地的邮递员,不管在哪里,这些邮递员们都无私地答应我的要求,并且拒绝我所有的礼物和请吃请喝,让我感动的同时又惭愧不已,也生出深深的敬意!

  如今的我,无论在哪儿,只要看到骑着绿色摩托车、穿着绿色工服的邮递员,总是倍感亲切。写作已经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也就是说,我和中国邮政的绿色缘将一直延续下去。顺祝中国邮政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