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公元1998年作为一个节点,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40年就可以分为前20年和后20年。正是在这个节点上,延续了近50年的邮电合一体制走到了终点,这既是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之必然,也是中国邮政提速发展的新曙光。
1998年是中国邮政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这一年,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了国家邮政局,结束了自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以来,邮电“混营”达49年的历史,中国邮政从此真正走上了自主经营、独立经营的道路。邮票发行的职能也顺理成章地划入国家邮政局,当年10月25日,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正式组建成立,工作开始运转。
国家邮政局成立伊始,邮资票品的发行市场面临四大课题。一是香港回归时原邮电部发行的金箔小型张,半年的跌势惨不忍睹;二是经历1997年邮市狂潮后,邮票市场一片肃杀,邮票价格呈断崖式下跌,低面值现象卷土重来;三是欧洲、美洲传统集邮群体大幅萎缩的现象已悄然出现在国内;四是国际上一些国家的邮政部门对邮票市场面临的形势积极进行研讨,但少数对市场极为敏感的国家,已开始对邮票发行的战略与策略进行调整。
面对如此复杂的局面,新组建的邮资票品管理司该如何破解?思来想去,答案只有一个——从改革和创新入手。但改革和创新究竟是一对矛盾体,还是一对关联体;是前因后果的关系,还是逐渐深入的关系?邮资票品管理司没有时间纠缠于这些理论,而是明确一定要从顶层设计入手,搞好发行决策的架构。
组建两个“外脑”
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顶层设计,首先就要从邮资票品发行的两个重要环节——邮票选题的遴选和邮票图稿的审议,即在邮票发行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邮票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它应该体现国家文化中最值得骄傲、最精华的部分。精华怎么体现?重在选题。邮票选题的遴选,是一项大工程,也是一项重要工程。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诸多领域。尽管有邮票选题方面的规定和要求,但操作层面,如果没有一种机制、一种制约,是最容易受人为、人情因素影响的“部位”。
邮票图稿的评议,就需要择优选用,优中选优。如果没有一个竞争的平台,抱着“武大郎开店”的律条,那么优秀的图稿永远不会自动步入邮票的殿堂。因此这个平台就要借助“外脑”,由当代美术界的著名艺术家、平面设计家、印刷专家等组成的委员会,进行公平、公正的遴选。从国家邮政局成立的第二年开始,两个“外脑”相继亮相,一个是“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另一个是“国家邮政局邮票图稿评议委员会”。
其中,“邮票选题咨询委员会”的主要职能是“咨询”,国家邮政局拟列入规划或发行计划的选题,都要经过这个“外脑”的把关,征求可否列入计划的明确意见。同时,对一些拿不准的选题,也请专家提出看法,以便定夺。委员会的专家来自我国诸多学科领域,其中不乏多位中科院院士和工程院院士,他们提出的很多选题建议,既弥补了众多学科选题的空白,也丰富了题材库。
“邮票图稿评议委员会”则重在评议,是国家邮政局成立后组建的第一个“外脑”,目的就是为中国邮票把关和把脉。国家的名片,就是要选择一流的、有国家级水平的图稿,否则就要影响中国邮票的声誉。该委员会的成员都是国内外知名的艺术家,如委员会主任靳尚谊,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院的院长、博士生导师。此外,该委员会还汇集了袁运甫、杜大凯、谭平、吴山明、徐启雄、董纯琦等一批著名艺术家和印刷专家。从组建的第一天起,该委员会就树立了好的会风,所有请评委评议的图稿,全部隐去作者姓名;对评议的过程和结果,既不接受媒体的采访,也不能私自向外界透漏;委员会高度民主,提倡在评议图稿时,对作品的优劣、质量的高低,要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应该说,“邮票图稿评议委员会”不是决策机构,邮票图稿的最终审定权还是在国家邮政局,但是经“外脑”评议和推荐的图稿让国家邮政局在做出决策时心中有了底,为国家邮政局的最终定夺提供了参考。
突破墨守成规
推出新颖、喜闻乐见的新品种
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和电脑的普及,人们突然感觉我们所在的地球变小了、视野变大了。面对现代文明的冲击和收藏群体的大幅萎缩,一些国家开始反思本国的邮票发行政策和发行策略,并且从战略的高度进行了大幅的调整。“世界邮票印制者会议组织”是国际上邮票印制厂商专门的组织,共有20多个成员,他们几乎承担了世界上80%以上的邮票印制任务。“世界邮票印制者会议组织”每两年召开一次会议,我国在2000年参加该组织的国际会议时,带回了一条惊人的消息:据统计,该组织1998年的邮票订单下降了15%,而1999年的邮票订单又下降了18%。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瑞士邮政下属的邮票印刷厂,由于邮票印量大幅减少,入不敷出,已彻底破产,以邮票印制精美著称的瑞士邮票印制厂的设备最终赠送给了中国。
面对严酷的现实,一些国家不囿于传统,他们着眼于潜在的购买市场,进行积极探索,如大量采用新材料、新工艺,英国邮政发行的《诺贝尔奖100周年》纪念邮票、瑞士发行的巧克力邮票、奥地利发行的人造钻石邮票等,这些邮票的发行不但考虑收藏者的需要,更注重收藏圈外的庞大市场。此外,票型及邮票材质也更注重多样性,圆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等票型及各种材质的邮票纷至沓来,让人目不暇接。各国邮政使出浑身解数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喜欢邮票。
当时,不少国家早已经摒弃了60枚、80枚邮票的超大版式,取而代之的是印制精美的小版。而我国邮票的版式仍然是多年“一贯制”。面对国内近50年一成不变的邮票版式和邮票品种,是继续一成不变地走下去,还是给收藏者一些不一样的视觉冲击,换一种思维看待邮票,这是当时决策上的纠结点。那时,国内还有一些令人窒息的“理论”:不同票型只是雕虫小技,不值得效仿。甚至在颇有影响的专业人士看来,也不屑一顾。
由于我在中华全国集邮联分会工作过一段时间,对各地的集邮者比较熟悉,只要一到他们中间,各种意见就会毫无保留地传递给我:为什么小本票断档近20年还不续上、能不能将邮票图稿事先公布、能不能在邮票的票型上做些变化……只有在他们中间,才能感觉到背后的那股强大推力——不走不行,走得慢也不行。我将这些反映向邮资票品司和邮票印制局做了传达,并提出了邮票设计质量和邮票品种在1999年下半年和2000年要有大突破的明确任务。
1999年10月1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民族大团结》纪念邮票面世,设计与版式俱佳的邮票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
2000年6月1日,中断了近20年的小本票终于迎来了久违的“传承者”——《小鲤鱼跳龙门》。在邮资票品司和邮票印制局的共同努力下,这款时尚又不失传统的《小鲤鱼跳龙门》终于跃上了新世纪。
2000年,《君子兰》邮票面世。小全张在浅灰色底衬托下,美丽的君子兰栩栩如生,花的下方是一排精美的拼音文字镂空设计,这种在票面上的镂空设计在当时的世界尚无先例。
2000年,《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纪念邮票如期发行,时隔近50年后,群众喜欢的三角形邮票重新进入人们视野。与此同时,《中国神舟飞船首飞成功》小版张也凭借新颖的设计,让跨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小版张好评如潮。
此后,“压凸”工艺邮票、“双联”小型张、“叠色”样张、正方形邮票、圆形邮票、菱形邮票等新品种陆续面世。
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服务方面的新变化。1999年,中国邮政首次推出了彩印的“新邮预报”,每一套新邮发行前,带有新邮图案的“新邮预报”就会准时下发到每一个集邮门市部,供张贴或赠送给集邮者;从1999年下半年开始,存在多年的新邮发行当日窗口却见不到新邮的怪现象有了根本改观,“按时足量”供应每一个集邮窗口的承诺终于实现;1999年底,就在各地开展2000年新邮预订的头一天,各集邮门市部门口都张贴了整张的海报,上面印有翌年计划发行的邮票图稿,这一新中国成立50年来首次推出的新举措,让每年犹如“盲人摸象”的集邮预订者增添了对新邮的期许;2001年,个性化服务专用邮票登场,为企业、团体、机关服务又多了一种选择;为了减轻集邮者的负担,取消了纪特邮票中2.8元的面值,将小型张8元的面值改为6元;2004年1月5日,每一个预订全年邮票的集邮者,意外地收到了赠送四枚版生肖小版的惊喜……一股清新的改革创新之风令集邮者欣喜不已。
提高防伪功能
把辨伪的“武器”交给消费者
邮票的防伪和不法分子的造假,就是一对天生的矛盾体。受利益驱使,造假的方式和手段是可变的,不可变的是造假的现象无法完全杜绝。
1840年,当世界第一枚邮票在英国正式发行使用时,罗兰·希尔就已经对这枚尚未面世的邮票进行了防伪研究。黑便士邮票采用的是“小皇冠”水印专用纸张,这在当时也是较先进的防伪手段,这也说明英国当局对邮票这一邮资凭证防伪的高度重视。
新中国成立后,邮票主管部门也高度重视邮票的防伪手段。当时主要采用了“暗记”的方法进行防伪,这种“暗记”是不对外公开的,即便是邮票厂的车间领导和生产技术人员也不是都了解。因为制度规定,只能由一个人自始至终参与,著名邮票印刷专家董纯琦曾告诉我,他当时都没有资格去了解其中的“秘密”。这些邮票之中的“暗记”在邮票发行之后,就作为归档的一部分被束之高阁了。
邮票,作为邮资凭证的功能是无可置疑的,但是它作为商品的功能也是实实在在的。作为商品,它就要流通,成为买卖之间的“要件”。在各种假货充斥的今天,邮票的造假也是越演越烈,不仅珍贵邮票,即便是普通邮票也被不法分子“克隆”,邮市上也数度发现造假的“普票”。
怎么能保证消费者能买到放心的邮票?只有一条路,迅速研究和采用防伪的新工艺,将防伪的“武器”交给消费者。
首先,在纸上寻找突破。邮票印制局的技术人员数度到造纸厂家,与厂家的工程技术人员一起“破题”,终于在两家技术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一款新颖的“荧光丝”防伪纸研制成功。这款专门用于邮票生产的纸张,平常用肉眼根本看不出它的“秘密”所在,但只要在验钞机下一照,一条一条闪着荧光的纤维丝在纸张上清晰可见。这款防伪纸张的特点是在纸浆中直接加入荧光丝,这也成为辨别真假邮票的利器。
其次,在工艺上进行突破,邮票印制局又成功研制了防伪油墨、无色荧光喷码、异形齿孔等工艺,这些用肉眼就能辨别的防伪“武器”,陆续投入邮票生产。毫无疑问,这些防伪的手段也成了消费者识别真假邮票的火眼金睛。
2004年5月4日,《中国经济技术开发区二十周年》邮票发行。这一天虽然极其平常,但就是从这一天起,邮票防伪方式正式“登陆”《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票目录》,从此结束了邮票防伪方式秘不可宣的历史。
如今,中国邮政独立运营已经20年了。这20年,是中国邮政走向成熟的20年,也是见证了中国邮政翻天覆地发展的20年。
(作者为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管理司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