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陪妈妈上班
作者:周唯
时间:2018-10-19     来源:中国邮政网

  我出生于1978年,正好是改革开放那一年,然而,我所在的闭塞的内陆小镇并没有在第一时间感受到改革热潮,仍然在平静中迎来日出日落。邮局偏居小镇街道一角,狭窄的营业厅和破旧的柜台没有影响这里的门庭若市,每天来这里寄信件的、取包裹的、订报刊的、挂长途电话的人络绎不绝,邮局与小镇居民的生活息息相关。

  打我记事起,进口平信销落地戳的“砰砰”声、包裹存放柜开关的“吱呀”声,磁石制电话交换机上用户号牌落下的“哒哒”声……就是生活的日常。是的,我是一个在邮局长大的孩子。陪妈妈上班则是我最难忘的记忆。

  小时候,与其说是陪妈妈上班,更准确的说法是因为我没有人带,妈妈只能上班时把我带上。妈妈是话务员,轮到她在总机室值班时她会坐一把藤圈椅,她身后狭小的空间就是我的活动空间。听妈妈说,我2岁多时,遇到有用户号牌落下她又来不及接线时,我会用手指着并“呜哩哇啦”地提示她。

  1985年,我7岁了,小镇街道第一次开通了路灯。路灯需要有人管理,镇政府想来想去,还是觉得24小时有人值守的邮局最靠谱,于是话务员就兼着路灯管理的活儿。每晚在明亮的街道上行走的人或许不会知道,控制着整条街道路灯的,不过是邮局总机室墙壁上一个普通的黑胶木开关。然而,轻拨开关,小镇的街道会在瞬间迎来光明或是重归黑暗。我对这一颇具使命感的工作非常感兴趣,每逢陪妈妈上夜班时总是紧盯着挂钟,到了开关时间就抢着替她完成这项工作。

  后来,邮局搬到了小镇街道的中心路段,营业厅大门从木门变成了防盗铁拉门,地面从红砖地面变成了水磨石地面,营业面积也扩大了几倍。妈妈转岗做了邮政营业员,每天放学后,我会第一时间冲进营业厅,打量国际信件上各种花色的邮票,爬进巨大的信箱抱出大批平信……那时候已经有头脑活络的个体户通过邮政包裹从外地批发商品了,那些看来稀奇古怪的包裹最能激发我的好奇心,而更多的时候,是我在妈妈的监督下,趴在柜台后做作业。

  转眼间我就读初中,中午放学后我会去营业厅帮妈妈代班。因为营业厅只有妈妈一名营业员,代班是为了解决我们的吃饭问题。遇到客户买信封邮票什么的,我就独自应付;遇到有其他复杂一些的业务,我就去一墙之隔的厨房叫妈妈。客户进了营业厅,看到我一个小孩坐在那里会嘟囔一句:“怎么没有人?”我会理直气壮地回答:“人在呢,要办什么业务?”那时候,“函包汇”还是营业厅的主力业务,陪妈妈上班时,我会仔细观察她的操作流程,加之每天中午的实操,我对办理各项邮政业务也越来越熟悉,收寄挂号、领取包裹、手工开汇票、换日戳字钉等都不在话下,妈妈也乐意看着我像个小大人似的忙前忙后。

  那个年代,在我们生活的小镇上,这看似不规范的操作却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到了中午吃饭时间,供销社、食品所的各个门市部都是“娃娃营业员”值守。各单位的负责人对此习以为常,而客户对服务的要求也还处于“初级阶段”,只要不影响办业务就万事大吉。

  1994年,小镇开通了程控电话,邮局大兴土木,营业厅面貌也再次升级,这一次有了卷闸门、大理石地面、铝合金柜台、不透钢护栏……这个时候我已经是一名邮校学生了,寒暑假时我还是会陪妈妈上班,只是那时支局开通了储蓄业务并实行电子化操作,妈妈也不敢让我经手现金业务。我坐在一旁,只能帮忙卖个邮票,收寄个EMS,搬重一些的包裹,但此类业务已经非常少了。看着一旁忙碌的妈妈,我开始期待正式坐到营业前台的那一天!

  转眼进入千禧年,邮政独立运营已有两年,小镇上邮政、电信却仍在一个营业厅营业。妈妈分到了电信局,在营业厅负责收话费。虽说我在邮校学的是电信专业,但分到邮政,和那些早已经熟悉的邮政用具和业务打交道,并不觉得有何不妥。休假回小镇时,我偶尔也会去陪妈妈上班,和邮政同事交流一下,帮妈妈做一些事情。

  当时,邮政发展很是艰难。我所在的市区邮政网点开办了代收手机费业务,我们每位员工都有5000元的代收费任务,要想完成任务,我们每个人都得想办法。在小镇邮局,只能缴固话费,不能缴手机费,但经常有客户来问母亲能不能缴手机费。为了给客户提供方便,母亲便收下钱,然后再电话通知我给客户缴电话费。这样一来,既为客户提供了方便,也帮助了我完成了任务。后来,小镇上的邮政网点也及时开通了代收手机费业务,很快,又有了遍布城乡的邮政便民服务站。邮政发展的那段坎坷的日子也成为历史。

  再后来,我回小镇的时间越来越少了,也无法陪妈妈上班了。但妈妈在电话里告诉了我许多好消息:小镇邮政有了独立的营业厅,邮政营业厅成为小镇第一个安装空调的服务窗口,邮政支局在全镇第一个安装了ATM机,邮政支局小楼推倒重建了营业面积300多平方米的大厅……

  现在,我是一名邮政新闻工作者,工作使我经常接触到一些感动我的人和事。然而,这样一则新闻却令我分外动容:保险首卖期间,营业员全天守在网点,年幼的孩子想念妈妈了,只能到营业厅隔着防弹玻璃远远地望着……随着客户对服务期待和要求的日益增长以及企业发展和管理的需要,不仅在邮政企业,在其他行业也不再会有亲属子女陪同上班的现象了。回想起陪妈妈上班的日子,那些记忆弥足珍贵,而那段岁月亦是对一段历史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