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飞鸿
上一版3  
 
标题导航

 

2023年8月25日 星期

 全文检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梅子黄时雨

    □方怀银

    烟雨江南。六月中下旬,江南的空气中弥漫着水气,到处都潮潮的,这就是进入梅雨季了。梅子黄时家家雨,阴晴不定,如此状态差不多会有一个月的时间。几时入梅,何时出梅,人们甚为关注。 

    于江南而言,梅雨季是一年中比较难熬的日子,上蒸下煮,雨热同期。人浑身上下不通透,精神也略显萎靡。空气湿度大,物品易生霉,故而又称“霉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以前住乡下,房屋地基不高,一到梅雨季,一楼的水泥地面就返潮,像刚拖完地似的,墙壁上时有水珠渗出。不下雨时,家里的门窗都打开通风。出梅后,赶紧将柜子里的衣物、被褥等,搬出来晒霉。《五杂俎》中对梅雨的危害有着翔实的记录:“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梅雨,多诗意。霉雨,则令人畏。二者混同也反映了人们对其的矛盾心情。在诗人眼中,梅子青黄,梅雨淅沥,幻成一幅江南烟雨图卷,点缀着人生志趣与情怀。白居易的“黄梅雨里一人行”,东坡的“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贺方回的“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雨统领了天地人心百般风情。于农人而言,虽然日子都在发霉,但生活还得过。夏收、夏种、夏管,田间的事不敢有丝毫懈怠。越是下雨,越要注意田间积水的排放。雨披裹在身上,深一脚、浅一脚在泥里行走,也要去田间劳作。这一季的辛劳决定了秋后的收成。我参加高考那会儿,正逢梅雨季。填答题卡时,胳膊都得抬起,很像是悬腕写毛笔字,生怕汗水濡湿了答题卡,阅卷机器读不出来。倏忽二十余年,回想那些时日,已无艰辛之味,只多了几分感激之情。也许,人生的梅与霉只在心态。 

    想想还是古人通达。梅雨除了给他们带来诗意,还送来了好雨水。梅水烹茶,古人倒是多有共识。明代张源的《茶录》说:“惟当多积梅雨,其味甘和,乃长养万物之水。”清代陆廷灿的《续茶经》说:“俗语芒种逢壬便立霉。霉后积水烹茶,甚香冽,可久藏。”黄梅雨是好雨,但入梅后的头场雨不可用,出梅前的末场雨也不可用。一个梅雨季,去掉头尾,中间的雨是最好的。雨水较江水洁,较泉水轻,是烹茶的好水。旧时金陵人家,一般抓住时机接水,“让过梅天,炭火粹之,叠换缸瓮,留待三年,芳甘清冽”,就成了《红楼梦》中妙玉所说的“旧年蠲的雨水”。“所谓为忆金陵好,家家雨水茶是也。”贾母对此也很认可,端起杯子来就抿了一口。 

    雨还是那时节的雨,梅与霉却不同。居于此,是很难逃脱掉梅雨季的。不如把“霉”字换掉,伸出双手,感受从天而降的雨,煮水烹茶,细品梅子黄时雨。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首页 | 本期版面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PDF软件

《中国邮政报》社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邮发代号 1-100 国内统一刊号 CN11-0028
电子邮箱 news@chinapost.com.cn
京ICP备15035540号-2 京公网安备1104014001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