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成章 在北京与天津之间,曾有一座古代驿站——河西驿。它地处今天津市武清区,相距京、津各自大约六十公里。京杭大运河边上的皇华驿、通州驿、和合驿都位于北京境内,接下来的河西驿则处于天津地界的最北端,是“津门首驿”。1986年,武清县政府在河西务镇上竖立了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写的“津门首驿”碑,以此纪念曾经繁华的河西驿。 明代永乐年间,从顺天府(今北京市)至应天府(今南京市),沿途设立水驿41处。明末大运河的水驿,从首站北京皇华驿到终点杭州武林驿,共计54处。河西驿就是其中的一处。河西驿是漕运粮食和沿运河陆路驿道的必经之地。据载,元代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设立河西务马站。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改“站”为“驿”,河西务马站改为河西水驿。明代隆庆六年(1572年),修建砖城。清代康熙七年(1668年),驿站被河水淹没,于是,西迁约两里。 清代裁撤驿丞后,驿站负担加重,不得不聘请驿幕、宾友来处理事务。新任武清县县令杨增由天津出发赴任,随行带去8位幕友。幕友不是朝廷命官,由各级地方官员聘用,协助政府官员处理事务。其中沈侨如应杨增之邀,负责河西驿事务。沈侨如在《驿事纪略》中记录了滥行驰驿的情形。河西驿为“应差”,经常派马夫以“专马”“长探”“探马”飞速传信到县里,这些都是违反禁律的。河西驿还兴师动众设宴破费接待,逢迎上司。光绪十三年九月初八,河西驿收到宝坻来信:顺天府东路厅的郝太守,初十将到河西务查看灾情。河西驿立即派人到朝阳寺公馆筹备接待。初九早上,开始准备厨师和乐队。初十午后,不仅在公馆安排迎接的仪式,而且设宴款待。“同至朝阳寺公馆,拥候接差。申刻,东路刑钱府郝太守莅此,阖镇文武进见,接攘半日。”沈侨如如实记录了接待的情形。 根据清律,圣旨、奏折、题本等紧急公文才能使用驿站用马传递,并且需要兵部等部门开具勘合、兵票、火票等凭据。河西驿上接通州、下接杨村,承担京津驿路上大量的驿递、接待使客、运输物资等任务。光绪四年(1878年),在海关试办京津骑差邮路后,河西驿还在传递由海关转交的衙门公文。河西驿同时承担了更多综合性行政事务,如接受检查、接待视察,征收集市税款,协调使客与驿站人员的纠纷,处理往来公文、账目,修理驿房、马棚,打理购马、养马事务,维护驿站附近的道路、桥梁,协助管理治安等。使客与驿站人员因供给的多寡时常发生冲突。在沈侨如担任驿幕3个多月的时间里,就发生过5次冲突。一次,江西使客押送银两过境,来领车船费时,从申时骚扰到亥时,河西驿给了对方数名纤夫使用,方才罢休。 清末国力衰退,驿站也开始衰落。随着近代邮政的建立,河西驿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