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 银青志
——建立新的市场研究机制。“十四五”规划目标中提出,要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黑龙江省分行立足省情,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摸透13个地(市)的区域特色产业、重要行业,解析区域主导产业结构和布局,持续为黑龙江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
建立“四个清单”工作制。各地(市)分行以重点产业研究报告和区域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方案为抓手,厘清产业链发展现状、核心竞争环节、现有体量和发展目标,掌握客群特征,悉知企业各阶段的经营特点、盈利模式和融资需求,分别梳理出产业链图谱清单、产业龙头企业和重点项目清单、产业链配套体系清单、产业重点园区清单。
实施链长负责制。作为重点产业链链长,各地(市)分行分管领导累计完成了乳制品、石墨及精深加工、现代种业、石油化工、农机、生物医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大豆加工、玉米加工、水稻加工等10个产业的研究报告,制定了32份区域特色产业金融服务方案。全面梳理央企、国企和上市公司及其子(分)公司在各区域的分布和经营情况。建立客户数据库,因地制宜地提升产品服务针对性,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融资需求,不断加大对区域支柱性产业的支持力度,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专注产业研究应用。围绕“十四五”规划及全省重大项目名单内项目、煤电保供重点优质客户的融资需求,黑龙江省分行依托重点产业研究方案,不断优化政策配套与支持,打通授信审批“绿色通道”,持续完善服务措施。
——研发新的产品工具抓手。每一项工作,无不在改革创新中推进;每一个难题,无不在改革创新中破解;每一点成就,无不在改革创新中取得。为深化金融创新,建立起适合黑龙江社会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农产品体系,黑龙江省分行围绕农业强省建设目标和产业布局规划分类施策,制定“一行一业、一县一品”的服务方针,初步构建起多行业、多层次的金融服务产品和服务模式。
做好“粮头”领域的信贷产品创新。黑龙江省分行根据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种植规模、投保农业保险、可提供抵押担保等情况,推出不同担保方式和模式下的贷款产品。如在北安市创新打造“订单+保险+期货+贷款”跨界支农模式,构建逐级分险和多方共赢机制;在五常市围绕成功授信的优质米业加工企业上游种植农户,创新客户与米业企业的订单和应收粮款监管模式;针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经营规模较大的种植群体,推出规模种植贷产品。
做好粮食“工尾”“食尾”领域的信贷支持。黑龙江省分行不断丰富支农信贷产品,提升粮食产业链下游(收购、流通、仓储和加工领域)的金融服务质量。面向农产品购销经纪人、粮食收购企业、粮食加工企业创新推出一揽子信贷产品。如与黑龙江象屿农业物产有限公司合作,基于“邮e链”平台实现与核心企业的粮食供应链平台对接。将供应链平台内的电子仓单作为质押品,面向企业上游粮食购销经纪人提供线上贷款,依托核心企业进行粮食销售结算资金管控。
持续加大现代畜牧业金融产品创新力度。黑龙江省分行以“两牛”为重心,重点围绕地方农业农村部门、保险机构、核心企业、养殖户,全面调查研究养殖政策、组织作业模式、资金需求特点,推出农业信贷担保、农户自身信用、肉牛活体抵押、财政担保金等多种担保方式,形成综合且立体的金融服务体系。
提升绿色金融水平,助力“林下经济”发展。黑龙江省分行将金融创新与生态保护和生态价值紧密结合,推出“林下经济”系列小额贷款产品,支持林业产业加快转型、实现产业增值。根据林下种植食用菌、中草药等不同品种的特性,推出1—3年期不等的贷款产品,确保用款与经营周期的适配,并面向林下种植作物的销售环节制定专项金融产品。
——应用新的风险防控手段。企业永远是在解决问题中实现发展。我们必须时刻强化目标导向、问题导向,以高质量高效率高标准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推动企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在创新变革经营发展方式的同时,风险防控手段也要跟进升级。黑龙江省分行围绕“智慧风控”主题,不断提高风控管理的智能化、数据化水平。
丰富数据化风控模型。在总行风险数据与模型的基础上,黑龙江省分行自主设计“贷款资金流向预警”“贷款资金挪用预警”等数字化贷后风险模型,进一步提高贷后检查精准度,实现信用风险“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
建立触发式贷后机制。黑龙江省分行统筹省域行业数据,包括北大荒“数字农服”数据和粮补、农业保险等农村数据。探索接入总行预警体系,结合客户征信、行内数据等本地大数据资源,强化数据建模与大数据分析,逐步以风险模型自动校验替代人工贷后检查。在触发风险规则后,再提交人工做进一步贷后处置,减少贷后检查环节的人为干预,为客户经理释放更多精力,向营销端倾斜。
用好智能化风控工具。黑龙江省分行深化运用全风系统、金盾系统、金睛系统等智能风控工具,全方位、全视角、实时、精准地进行风险监控分析,强化风险源头管控和过程管控,加强信用风险监控预警的前瞻性和准确性,提升风险管控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