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克勤 李婧 在中国近现代的话语中,“现代化”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的概念,而“中国式的现代化”,则是改革开放之初由邓小平首先提出来的。邓小平在说明为什么要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时,一个重要考量就是使之更加切合中国的国情和实际。40多年来,“中国式现代化”已经在中国人民心中深深扎根,成为党引领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懈努力和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 中国式现代化来之不易,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新中国成立7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8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初步探索。早在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就指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949年,在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的奋斗目标。新中国成立后,党对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从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把社会主义工业化作为主体,开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到提出借鉴苏联经验、走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再到明确提出实现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现代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逐渐走出了适合中国国情和实际的现代化发展道路。为此后在改革开放中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必要前提和重要准备,也为中国式现代化命题的提出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的正式提出及其持续推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在1979年3月召开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即明确指出:“过去搞民主革命,要适合中国情况,走毛泽东同志开辟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在改革开放中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着力解决的历史性难题。邓小平不仅明确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命题,提出了“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而且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奋斗目标,由此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都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明确的战略部署,并在实践探索中取得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成果,从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大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在新时代的继续推进。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紧紧围绕如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课题,相继提出了:“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等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极大地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新时代,党实现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所提供的基础,我们党进一步规划了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战略部署,进而引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成功的要义在于走自己的路。今天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迎来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根本就在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找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践行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文明新形态。(摘自《前线》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