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根据地交通邮政是人民邮政的创造性发展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人民进入全面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在华北、华中、华南相继开辟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皖东北、皖东、皖中、皖南、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豫鄂边、东江、琼崖等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在东临海滨、西至陕西、北起白山黑水之间、南到海南岛的广阔国土上,抗日根据地日益巩固和不断发展,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为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各抗日根据地相继建立了战时交通,实行免费寄递。各抗日根据地起初没有使用邮政的名义,而是采用通讯站、交通局、交通站等名称。由于根据地不断扩大与巩固,群众邮件数量不断增多,战时交通逐渐发展为邮政组织,实行有资寄递。为便于抗战指挥员及军人通信,建立了军邮通信组织。陕甘宁、晋察冀、晋冀鲁豫等边区政府,山东和苏中、淮南、盐阜等区先后创办了抗日邮政或战时邮政。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交通邮政承担了传递公文、信件、党报党刊、抗日宣传品以及运送军事物资、护送干部穿越封锁线等任务。 为适应抗日统一战线的形势,1937年成立的陕甘宁边区政府取消了陕甘宁特区邮政管理局。但是中华邮政独揽通信后,肆意检查、扣留我方邮件,严重影响根据地的通信安全,于是,边区政府决定重建通信系统。1938年5月30日,边区政府设立通讯总站,下设分站、县站和联络站,负责党政机关团体公文、书报传递,收寄抗日军人及家属信件,实行免费寄递。1939年8月10日,颁布了《陕甘宁边区通讯站暂行章程》,建立了以延安为中心,至各专署、县府的通讯网。1940年5月,周恩来为国共通邮题写了“传邮万里国脉所系”,深刻指出了邮政通信直接关系到国家命脉,揭示了邮政在抗日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到日本投降前夕,通讯站有了很大发展,陕甘宁边区共有干线邮路8条、支线邮路12条,总长达2500公里。延安每天收寄信件3000多件、书报180公斤左右,并及时递送和运输,有力配合了边区工作。 在华北,晋察冀、晋冀鲁豫和晋绥边区,也相继建立交通邮政组织。抗战初期,各级党委或抗日民主政府设立交通机构,分别执行邮政通信任务,没有统一管理。随着抗日根据地逐步巩固与扩大,从边区到各县都相应成立了交通邮政机构,建立业务制度,开始走向集中统一管理。1941年5月,晋绥地区的晋西成立了交通总局,下辖吕梁、大青山等地。9月,晋冀鲁豫边区在河北涉县成立了边区交通总局,下辖太行、太岳、冀南、冀鲁豫4个行署区。1944年10月,晋察冀边区在河北阜平建立了边区交通总局,下辖晋冀、冀察、冀中、冀热辽4个行署区。日本投降后,为了适应和平建设的需要,各地区邮政机构逐渐从交通组织独立出来,专门负责邮政通信工作。1945年底,晋察冀边区在河北张家口建立了边区邮政管理局,晋冀鲁豫边区在河北武安建立了边区邮务管理总局,晋绥边区在山西兴县建立了晋绥边区邮政管理局。抗战后期,党政交通组织开始转变为邮政组织,是各个抗日根据地的普遍现象,预示着邮政逐渐从交通系统独立出来。 在华东,中共山东分局于1939年在沂南地区建立交通总站,沟通了山东各根据地和对华北各根据地以及陕甘宁边区的联系。1942年2月7日,山东战时邮务总局在沂蒙山区沂南县双泉峪子村正式成立,统一管理全省交通邮政,实行了“邮、交、发合一”体制,有力促进了战时邮政的发展。到1944年上半年,山东战邮共开辟了12条省内外主要交通干线,总里程为5500公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邮政通信网。 在华中,为了配合新四军的抗日战争,各级党组织先后在豫皖苏、苏南、苏中、苏北、浙东、淮南、淮北、皖江等根据地,建立了交通机构,开展了卓有成效的通信活动,保证了战时通信的需要。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交通邮政得到了很大发展。邮政机构开始在组织上垂直领导,在业务上统一管理,在经济上独立核算,实行企业化经营,发行邮票,向社会公众开放邮政业务。由党政交通组织开始发展为人民邮政组织,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标志着邮政逐渐独立成为一个行业。交通邮政为取得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为解放战争时期人民邮政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谢成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