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栋 近期,影片《信者》在全国各地放映,赢得好评如潮。这部以乡邮员尼玛拉木为原型的电影,讲述了一位邮政投递员十多年如一日溜索跨越澜沧江,行走在香格里拉坎坷邮路上的感人故事,很是打动人心。前不久,为了缅怀王顺友同志,我又一次观看了影片《香巴拉信使》,影片是以“马班邮路忠诚信使”王顺友的事迹为原型拍摄的。这使我想起了另一部早期影片《那山那人那狗》,影片的主角是一名默默无闻的邮递员和他的儿子。这三部影片都是中国境内邮政普遍服务状态的体现,也是中国邮政践行国企担当的缩影。 王顺友、尼玛拉木、其美多吉,还有众多战斗在这条战线上的同志们,他们用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无悔的付出,保障了边远地区通信通道和物资交流通道的畅通,并且做了许多本职以外的工作。在当地居民心中,他们不仅仅是送报和送信的,他们还是政府信息的传达者,是政府关怀的化身,是外界信息的传导者,是物资流通的媒介,而且是知识、技术的携带者,是有信誉的保证人,是困难群众的救星。 如果仅仅为了生活,他们大可不必这样干。他们工作的艰苦和危险是常人难以体会的,无论是人还是马,都行走在不能被称为路的路上。风餐露宿自不必说,每一次出行都面临着生死考验,人或马一失足都将掉入万丈深渊。例如尼玛拉木,除了陆路的艰难,还要滑溜索过江,一不小心就会坠入滔滔江水中,对“溜索姑娘”的赞誉中包含了多少艰辛啊。雪域高原邮运驾驶员其美多吉,除了面对高原山路的危险外,还要面对冰雪肆虐、歹徒袭击,他为了保护邮件身中数刀,居然奇迹般活了下来,养好伤后继续上邮路。若问他们为什么,他们一致的回答是:邮件比我的命重要!我会用生命保护邮件!以他们为代表的一大批邮政人,保障了边远地区最基本的通信和物资流通,这对生活在那里的人民的重要性不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可以想象的。 我国是一个幅员辽阔、各地区发展不平衡并且地形复杂多样的国家,在中东部城市和一些农村早已享受现代化的移动通信网络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带来的便捷,也能享受到国内一流水平的快递服务。但是,在许多偏远山区,由于成本收益问题,少有企业愿意提供快递服务。肩负国家使命的中国邮政便成为这一任务的唯一承担者。人民的需要就是任务,没有领导指派,没有经济回报,有的只是老百姓的需要和信任。由于成本太大,不仅不赚钱,反而搭上了心思和时间。但邮政人无怨无悔,只有付出再付出,一门心思地为百姓服务。他们收获到的是百姓的爱戴和信任。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近20年前的事。当时,国际上掀起了以政企分开、开放市场为主要内容的邮政改革浪潮。“一个邮政领域”和“一个邮政市场”的争论不绝于耳。当时,欧洲若干发达国家率先完成了邮政改革,他们以进入中国市场为目的,通过各种渠道给中国政府施加压力,同时进行大量的舆论宣传。国内某些学者也遥相呼应,鼓吹完全放开邮政市场。他们没有想过,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不平衡的大国,完全放开市场后,在企业赚不到钱的地方,老百姓的基本通信和物资保障怎么办,基本的金融服务保障怎么办。当时,一些国家激进的改革,已经导致严重的社会动荡。他们在改革中过多地考虑了企业化、私营化,过多地考虑了效率和效益,而没有充分考虑普遍服务保障问题,导致商业化后服务网点收缩,服务水平降低;他们也没有充分考虑职工权益问题,导致大量人员失业。好在中国政府在改革中始终以人民的利益为重,采取了积极稳妥的改革方案,使得改革后的政府主管部门超脱出来,监管和促进整个行业的繁荣健康发展。而改革后的中国邮政作为央企,不仅参与商业化市场竞争,而且承担了普遍服务和特殊服务的国家使命。这才使得改革后边远地区的基本通信和物资流通保障得以继续通畅,也才有以王顺友为代表的一大批人继续战斗在大山里,与山里的人民在一起。 近20年前的邮政改革方案酝酿过程,我是参与者与见证人。当时,原国家邮政局成立了三个相对独立的方案起草班子,为的是从多个角度研究这一重大问题。我有幸参与了由国际合作司牵头的方案起草组的工作,我们通过参与万国邮政联盟的活动和收集大量的信息情报,了解到其他国家改革成功与失败的真实情况,为我国邮政改革提出了中肯的建议。此外,我个人也发表了《中国邮政政企分开问题研究》《论邮政改革的普遍服务前提》《确实保障普遍服务是商业化环境下世界各国邮政改革的共同课题》等文章。那一段时间的工作,是令我至今仍然引以为豪的。 王顺友同志已去,但他的精神永存。尼玛拉木还在,其美多吉还在,千千万万个他们还在,确保了我们的人民永无后顾之忧。这是邮政改革给人民带来的福祉,也是邮政人的精神和行动给人民带来的福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