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数字鸿沟”给老年人生活带来的不便和困扰,引起了笔者的关注。例如,一位老人冒雨去交医保却被告知不收现金,94岁老人被抬着面对银行智能终端做人脸识别等。这些不应该发生的事件暴露出某些行业“不通人情”,其本质是欠缺“他人视角”“客户视角”,不能做到换位思考。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在各类日常生活场景中,必须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充分保障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困难的老年人的基本需求”。这一顺应民意之举,令人心头一暖。
顺应数字化和互联网发展趋势,邮政服务也会日新月异、不断进步。在这一过程中,只有我们始终常怀“利他之心”,才能获得长远持久发展。利他思维是开放思维。《宋清传》说:“取利远,故远大。”不要只盯着自己的利益、眼前的利益,而是要多多开拓能够帮助他人的领域,才能开创互利共赢的局面。物理学中的“熵增定律”也告诉我们,如果没有外力做功,一个孤立、封闭的系统会渐渐走向混乱,要不断对抗熵增才能保持秩序。“利他思维”的运用,可以缓和主客体间的冲突感,提高我们对抗“商增”的能力。
“利他思维”是共享思维。老子在《道德经》中举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水是能承载万物的生命之源。在这个数字化、智能化的时代,要通过邮政各个业务板块,为便民惠民利民创造新的价值,惠及全体人民的幸福生活。比如,通过“邮交合作”“邮快合作”助力“快递进村”,解决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又如,通过邮政与抖音、快手等直播平台合作,开展爱心助农活动,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邮政要做承载万物之水,才会有无限的共享空间。
“利他思维”是共赢思维。企业要想成功必须有利他思想,未来的经济一定是利他主义的经济。在推进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过程中,便民服务站是农村地区的根据地和桥头堡,有助于拓展延伸邮政在农村地区的服务渠道。为增强客户黏性,邮政企业要以利他精神,不断完善与便民站的合作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提升便民站服务水平和收益水平,充分调动便民站合作积极性。只有让便民服务站经营者挣到钱,才会有主动发展邮政业务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服务广大客户,最终实现客户、便民服务站和邮政企业多方共赢。
“利他思维”是赋能思维。儒家文化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句话叫“己之所欲,施之于人”。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管理的本质就是激发员工向善的力量。在企业经营过程中,要通过知识和技术赋能员工,激发员工价值感和成就感,从而实现自我驱动。比如,大力推进众创众享机制落地,让团队独立运营项目,主动迎接挑战,充分调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又如,打造信息化平台,将各专业分散的客户数据集中,分析客户行为,沉淀客户流量,提供整合营销方案。只有厚植自己,才可“施之于人”。
越是无私的利他,客观上会达到最大的利己。在激烈的商业竞争环境中,坚持抱有利他之心,多行利他之事,邮政企业必将听见更多支持的声音,必将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