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9月,走进昆仑关战役旧址,南山门牌坊正上方门楣上写着“千古雄关”“铁血昆仑”,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掩映在莽莽苍山间。1939年,昆仑关战役在这里打响,中国军队面对日军首次取得攻坚战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成为抗战由相持转向反攻的关键转折。
如今的昆仑关战役旧址,成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目前国内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石质文物建筑最多的抗战纪念旧址。南宁市邮政分公司在旧址旁设立昆仑邮政所,如同一个纽带深深嵌入这里,连接过去与当下,向人们述说着那段壮烈抗战故事。
以邮传信 铭记历史
昆仑邮政所就设立在南宁市兴宁区昆仑镇上,离昆仑关旧址约3公里。作为基层服务机构,昆仑邮政所为博物馆及周边群众提供普服、寄递等服务,将党的声音和亲友的关心,送到镇上的每一户家里。
每天上午8点左右,昆仑邮政所邮递员李业强将当天的党报党刊整齐叠放装进邮包,骑上摩托车前往昆仑关旧址。这是李业强在昆仑邮政所工作的第8个年头,投递报刊对他而言早已轻车熟路,但每次来到昆仑关旧址,一股肃穆与崇敬总会在他心里油然而生。
“每当走过这里,仿佛置身战场上,自己就像是传递情报的通信兵。”经过昆仑关纪战碑亭时,李业强习惯放缓车速,稍作停留。
纪战碑亭里的石碑上,铭刻着战役详情和辉煌战果。“攻战之苦,牺牲之烈,殆兴军以来所罕有”,中国军队付出牺牲14000余人的代价,伤毙日军5000余人,击毙日军指挥官中村正雄,鼓舞了中国军民的抗战热情。
巍巍昆仑,共赴国难。“昆仑关所体现的抗战精神也鼓舞着我,立足岗位,送好每一份报刊邮件。”李业强来到南宁昆仑关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将党报党刊投递到工作人员手中,并向他们宣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等书籍,助力昆仑关红色教育基地的思想建设工作。
如今,昆仑邮政所日均投递报刊201份、邮件包裹142件,繁忙却有序,平凡而意义非凡。
以邮为媒 讲好故事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临近纪念日,昆仑关战役博物馆逐渐成为集邮爱好者及游客的热门打卡地。走进博物馆,昆仑关大捷系列主题文创邮品和章戳整齐排列在醒目位置,不少人慕名而来,选购喜爱的明信片,加盖章戳图案。
李业强介绍,2019年,为纪念昆仑关大捷80周年,南宁市分公司与昆仑关风景区管委会合作策划开发了一系列主题邮品。方寸之间展现抗战精神,具有代表性的要数“昆仑关大捷八十周年”纪念封和纪念邮册。其中,纪念封以战役历史图片为主视觉,配以昆仑关地貌速写和将士冲锋场景,特地采用“1939-2019”字样突出时间跨度,体现“八十年硝烟散去,精神永存”的寓意。纪念邮册则收录了多款与抗战历史相关的珍贵邮票,辅以战役背景、历史照片和将军事迹简介,兼具收藏价值与教育意义。
这些文创邮品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尘封的岁月,不仅是历史的有形载体,也是传承、宣传伟大抗战精神的重要媒介。它们从昆仑邮政所出发,经过邮路寄往全国各地,甚至被亲历昆仑关大捷的中国军人后代征集收藏,真正实现了“以一封信、一套册,唤醒一个时代的记忆”。
以邮寄情 连接大爱
在昆仑关,邮政服务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仪式和记忆守护,每一张明信片、每一件包裹,都连接着过往与当下。它们以有形的存在延续抗战记忆,在一笔一画间,持续传递着对先烈的缅怀与家国的热爱。
在昆仑关战役博物馆,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来到这里,有精神抖擞的老兵,有革命烈士后代,有青少年研学群体,也有台湾同胞和国际友人。他们之中的大多数,是专程来昆仑关旧址参观,当浏览过馆中那些珍藏的照片与展品后,不少人会购买一张明信片,将心中的感慨化作笔下的文字。
来自桂林市的游客陈女士,在参观后写下一张明信片寄给家人。她说道:“站在这里,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一寸山河一寸血’。我希望通过这张明信片,让孩子们也记住这段历史。”
每当人们在这里写下明信片、寄出包裹,邮政服务便成为他们参与历史、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邮件虽小,承载了沉甸甸的情感;邮路虽远,始终指向精神的归途,它们将海峡两岸、世界各地人们的情感联系在一起,汇聚成昆仑关抗战的共同记忆。
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站在新时代的起点,南宁邮政将不断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借助数智化手段、主题邮品和情景化服务,让每一封信、每一件包裹、每一次传递,都成为抗战记忆的延续和爱国情感的纽带。(谭羽翔 谢向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