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2月7日,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在临沂双泉峪子村宣告成立。
山东战邮的成立,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中国共产党诞生后,红色邮政就随着革命斗争形势的变化不断发展壮大,20世纪30年代山东已经出现了一些地方战邮组织。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中共山东分局按照党中央指示组建了山东战邮总局。总局成立后,积极推进全省战时邮政交通网络建设,建立了滨海、鲁中、鲁南、胶东、渤海五大战略区及所属专区、县级战邮组织机构,开辟了通往太行、苏中、华中等12条、总长5000多公里的主要交通干线,有力保障了山东与中央及各抗日根据地的通信联系。
山东战邮一经成立,就担负起党赋予的任务和使命,承担着党内重要文件传递、党报党刊发行、情报收集、护送干部、运送重要物资等职责,在贯通党中央和其他根据地的交通邮政网络、畅通党中央战略部署与战术指令传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山东战邮的主要贡献有四个方面:
首创了“邮、交、发”合一体制,完成了党内重要文件传递和党报党刊发行工作。战时邮政是党领导下开展革命工作的秘密交通工具,其性质和前身就是机要交通。在此基础上,1943年底山东战邮形成了邮、交、发“三位一体”的管理体制,这是全国解放区“首创”,有效提升了邮件的传递速度,扩大了党报党刊的发行量,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在解放战争时期,还先后成立了军邮局、随军邮站、支前邮局,保证了军事交通及前后方邮政服务需要。
承担起护送干部穿越封锁线的特殊使命,完成了秘密运送重要物资的特殊任务。在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战邮战士先后安全护送往返于苏北、鲁南、延安的党的高级领导人1000多人次。战邮战士白焕文在微山湖交通线上,曾协助护送刘少奇渡过微山湖。同时,山东战邮还直接承担了秘密运送黄金等重要物资的特殊任务。
培养了大批战邮人员和领导骨干,支援全国邮政事业建设。在极其恶劣的革命斗争环境中,山东战邮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从战邮成立到解放前,培养了一大批战邮干部员工。后期,有200余名战邮干部随军南下接管中华邮政,有30余名随军北上赴东北开展邮电工作,解放后还有一大批干部成为我国邮电战线上的领导骨干。
注重组织机构规范化建设,形成了独特的战邮文化。在当时比较艰苦的条件下,山东战邮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规章制度,开展了“创模”“立功”运动。发行的战时邮票多达33种,创造了全国第一套毛泽东像邮票、全国第一套朱德像邮票、全国第一套建军纪念邮票、全国第一套中共党代会纪念邮票等多个第一,成为珍贵的革命文物。
在艰苦卓绝的战邮岁月里,战邮先辈听党话、跟党走,出色完成了党交给的光荣任务。很多战邮英雄为此献出了宝贵生命,有的是在战斗中英勇牺牲,有的是被敌人逮捕后残忍杀害;有的是被枪杀,有的是被活埋,有的是被砍头,还有的是被火烧、被刀割,其中有名有姓的烈士468名,还有许多人没有留下姓名,他们绝大多数是20-30岁的青壮年,战邮先辈们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不朽的战邮红色基因。30年前,在战邮老同志的共同参与下,山东邮政将战邮红色基因总结概括为:
忠于党
忠于人民的坚定立场
保守机密
人在文件在
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精神
排除千难万险
勇往直前完成传递任务的坚强意志
严守纪律 艰苦奋斗
雷厉风行的战斗作风
这是战邮先辈和邮政前辈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山东邮政长期以来传承与弘扬战邮红色基因的重要指引。今天,战邮红色基因又被高度概括为:“忠贞不渝、使命必达”八个字,赋予了战邮红色基因新的时代内涵,这是邮政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引广大干部员工奋力前行、更上层楼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