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邮前辈任玉篆的回忆录中有这样一段记录:
1947年秋末冬初,我军收复了莱芜县全境,为了及时传播喜讯、充分发挥报纸的宣传作用,我参加了由5人组成的集市读报组,在口镇集市开展读报、讲报宣传活动。口镇每5天一个集,上午10点至11点之间是旺市,我们就在这个时段讲报,每次讲10——15分钟。
讲报地点设在集市中心的十字路口。在路口放一条长凳子,讲报人往上边一站,先喊话,等把人们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后,便开始抓住当前的重要事情,如好消息、特大胜利成果,及号外等大声宣读。许多赶集的老百姓,到时间就自动向集市中心靠拢,来听讲报。
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济南战役过程中,读报组按战役的进度,每5天讲一次,公布我军歼敌数量、解放的地区和城市、缴获的武器和战利品等情况。这种讲报方式很受群众欢迎,读报员和听众同读同乐,一起享受着胜利的喜悦。
这也许是报刊发行史上绝无仅有的发行方式,它来自70多年前《大众日报》的发行。
《大众日报》是山东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39年1月1日,是我国报业史上连续出版时间最长的党报。70多年前,邮交发三位一体的山东战邮,承担着邮件传递、党报发行和干部护送的三重职责。
为做好《大众日报》的发行,战邮员们在炮火硝烟中、在枪林弹雨里,冒着生命危险,深入敌后开展发行工作,书写了发行史上的传奇。
1.“花式发行”
遵照“迅速、准确、普遍、起作用”的发行方针,战邮局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分别施策,创造了花样繁多,风格别具的发行方式。
根据地发行:为做好报纸在根据地、解放区的发行,提高报纸的阅读率和影响力,战邮局提出了每份党报要达到10人阅读的目标,并创造性地在群众中开展读报活动。按照战邮局要求,每个发行员在送报的同时要发挥“三员”的作用,即形势政策的宣传员,读报小组的组织员,和读报小组的读报员。
战邮员们因地制宜,把村干部、民兵、工人、农民、青年、妇女组成各种读报小组,以小学、夜校、识字班等地作为读报场所,定期组织读报活动。在根据地内做到只要有群团组织,就有报纸,就有读报组。
群众性读报活动的开展,不仅扩大了报纸的发行,更重要的是提高了群众的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为战乱贫瘠的沂蒙大地厚植了精神的土壤。
边沿区发行:边沿区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阵地。敌人常常利用一些落后分子、地主分子,查访群众手中的报纸,追查报纸来源,给读者扣上“私通八路”或“共产党的坐探”等罪名,迫使群众不敢接近我们的报纸。
针对边沿区的斗争特点,采用公开与秘密相结合,以秘密为主的发行政策。利用地方政权在边沿区指定可靠的人员,作为我们的秘密发行员,约定取报地点和时间,与其保持秘密的联系,不公开接触。
公开的发行是利用地方政权召开村甲长会议之机散发报纸,或者有针对性地选择赠阅对象,让他们阅读报纸,并将报纸带进敌占区。总之,通过各种方式、各种渠道,使报纸在沿边区到处可见,发挥了教育并鼓舞群众、威震敌人的作用。
敌占区发行:在敌占区发行需要隐蔽进行,是一项艰巨又危险的任务。战邮员工冒着生命危险,想尽千方百计把报纸送到敌占区。
有的战邮员夜间进入敌占区,把报纸散发、张贴在敌占区的大街小巷,或塞进敌伪头目住宅的大门缝里;
有的利用根据地群众与敌区的亲朋关系,或是伪军家属,在走亲访友或参加集市庙会的时候,把报纸带进敌占区,赠阅给固定的人员;
有的化装成小商贩,把报纸带进敌据点,秘密传送给敌伪人员。有的据点一时进不去,就用弓箭把报纸射进去。
还有根据敌人的活动路线,在敌军行动必经的路口、村庄,把报纸张贴悬挂在村口、树上、高粱秸上,或用石块压在敌人行进的大路上……敌人发现报纸,往往吓得乱作一团,如临大敌,疯狂开枪开炮,不敢前进。
为了冲破敌人的封锁,战邮局还组织了武装发行队,同志们手里拿着枪,身背邮件报刊,冒着枪林弹雨,穿行在敌人的封锁线和碉堡之间,把党报及时传送到敌后的广大军民手中,送到远距山东2900多里的延安。在延安《大众日报》是拥有读者最多的报纸之一,由于反复阅读,报纸磨损残破,延安图书馆提出了要《大众日报》合订本的要求。
2.文化炸弹
战邮七年间,《大众日报》的发行发挥了不可估量的威力,起到了传播党的声音,教育鼓舞群众,打击瓦解敌人的巨大作用,被称为“文化炸弹”。
记者吕若骥在通讯稿《党报在各个角落》中记述:1945年夏,他在沂河岸上的大庄地主高家看到一叠大众日报,其中《向地主士绅进一言》的社论上画了许多圈点,旁边端端正正地写了八个字“字字良箴,句句珠玉”,当地主谈起自动减租减息时笑着说:“咱成天看报,还能不识大体吗?”
孟良崮战役后,为扩大报纸的影响,战邮员把报纸散发到集市上。有一天,敌军一个班到集市上买黄豆,村干部马上把大众日报贴到墙上,跟蒋军说:“你看八路刚贴完报走了,他们一天来好几趟。”蒋军一看浆糊还没干,黄豆也不要就跑了。
6月5日,竹庭县武装发行组将大众日报贴在三里村,次日清晨,敌军二十八师一部进攻该村,到处抢掠,士兵见到报纸纷纷揭下传阅,中下级军官也要来阅读,后来该部两个士兵逃来找武工队时,身上就带着报纸,他们说:“这就是我们来解放区的路条。”
1948年8月下旬,国民党窜到莒南县坪上一带,有士兵拿着莒南邮局工作人员散发的《大众日报》和宣传品,前来投诚。他们说:“当官的说,谁开小差就会被解放军杀掉,因此我们不敢跑。这次在路上捡到你们的报纸和宣传品,才知道你们优待俘虏,所以我们就拿着报纸大胆地跑过来了。”
两战期间,敌伪军拿着报纸、宣传品向我军投降的事例很多,群众编了段顺口溜:“邮局同志真是好,张贴报纸到处跑,瓦解敌人开小差,不用枪来不用刀。”
3.一个人的独立营
凌文起是临沂县沂滨区邮务员,负责沂滨区57个村的送报任务。1947年,国民党占领临沂后,在沂河边沿建起了密布的据点。凌文起经常一个人晓宿夜出,一夜往返百余里,悄悄沿着沂河边张贴、发送传单和报纸,平均1个月张贴近800份。
凌文起胆大机智,一次夜遇“还乡团”,对方问:“你是哪部分的?”
他急中生智,拉动枪栓,高声答道:“独立营。”
“还乡团”误认为真的是解放军独立营,吓得一溜烟跑了。于是凌文起就有了一个响亮的绰号“独立营”。
1947年,在一年之内,凌文起连立两个一等功,两个二等功,三个三等功,战邮总局授予他“发行英雄”称号,并在全省掀起向战邮英雄模范学习的热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发行工作者。
峄县邮务所长朱善和,经常深入敌占区和边沿区张贴、散发报纸和宣传品。莱芜战役大捷后,他带着1000多张捷报到敌占区散发,群众看了欢欣鼓舞,敌人见了胆战心惊,龟缩在据点内不敢出来。
战邮员孙成慎在韩庄一带活动,经常神出鬼没地把报纸、捷报和宣传品散发到敌占区的村镇,张贴在敌人的据点里。
其实,“独立营”何尝不是对战邮员的最形象的写照,他们舍生忘死,穿行于封锁线、碉堡群,投放进敌营的一张张报纸,就是一枚枚文化炸弹,在敌营中四处开花,堪比千军万马!
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人人都是独立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