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2年9月17日,牛荫冠出生于兴县蔡家崖。其父牛友兰是著名的爱国绅士,在兴县创办了当时晋西北唯一的一所中学——兴县中学。
1933年,牛荫冠考入清华大学。进入清华后,牛荫冠通过阅读大量马列主义著作并从事革命活动,逐步认识到,要救国首先要革命。1935年,牛荫冠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担任清华大学地下党支部书记、北平市西郊区委组织部长,成为一名积极能干的学生领袖和坚强的革命战士。
1936年底,只差半年就清华大学毕业的牛荫冠接受中共中央北方局派遣,回到山西,参与山西牺牲救国同盟总会领导工作。
1939年,阎锡山“十二月事变”后,牛荫冠处境危急。根据上级部署,牛荫冠带领牺盟会成员转赴晋西北抗日根据地,担任了晋西北行政公署副主任、党组书记。为了巩固新生的抗日民主政权,行署广泛发动群众,实施了“扩兵、做军鞋、献金、献粮”四大动员。仅牛荫冠的父亲牛友兰就捐出8千银元、125石粮食,并捐出一批布匹装备了决死四纵队十八团。在牛荫冠领导下,抗日根据地办起了银行,建起了工厂,开垦了荒地,打出了粮食,解决了晋西北军民的吃饭穿衣问题;同时,在牛荫冠这位高级知识分子的关怀指导下,晋西北教育事业得到迅猛发展。
1948年8月,牛荫冠调任新成立的晋中行署主任兼党组书记。在太原战役打响前的7个月,牛荫冠指挥调动参战民兵约30万人,供应粮、料、柴、油、盐等物资达2.8亿多斤,为人民解放军攻克太原提供了物资保障。
1949年2月之后,牛荫冠响应中共中央的决定随军南下,先后在江西、湖南等地担任领导职务。1954年牛荫冠调任株洲331厂,任厂长兼书记,并任湖南省委委员;1955年受中组部之命,从331厂调任沈阳112厂。在此期间,他成功组织领导了我国第一台活塞式航空发动机的试制,使四种型号的飞机飞上蓝天,从而使我国跨入当时世界上少数能够制造喷气式飞机国家的行列,成为我国航空工业的奠基人之一。是中共八大、十一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1992年5月16日,牛荫冠在北京逝世,享年80岁。
素材提供: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山西省分公司党建工作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