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报山东记者站副站长崔鹏森:山东战邮 枪林弹雨中的忠贞和使命
作者:广州日报 记者 冯秋瑜   2021-10-12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邮政主管部门为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发行纪念邮票,已成为一种传统。但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只有山东抗日根据地利用抗战胜利后的短暂和平,发行了解放区第一套、也是新中国成立前唯一的一套中共全国代表大会题材纪念邮票——中共七大纪念邮票。

       采写、编撰了《山东战邮回忆录》一书的中国邮政报山东记者站副站长崔鹏森对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介绍了山东战邮的光荣历史。“1942年,抗日战争进入了最艰苦的阶段。为适应战时通信的迫切需要,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在八路军交通站、《大众日报》发行科和党内交通科的基础上组建起来。1942年2月7日,山东省战时邮务总局在沂蒙山区双泉峪子村宣告成立。此后7年漫长岁月里,战时邮政承担起党内文件传递、护送干部穿越封锁线、党报党刊发行、情报收集、战略物资运送和群众信件(包裹)转运、押运、投递等重要任务。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情况下,战邮发行的邮票支援了抗日战争,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也是文物。”

中国邮政报山东记者站副站长崔鹏森

       “当时敌伪在沂蒙山根据地周围建立了据点2400余个,修建公路7000余公里,占据着所有公路、铁路要道水上通道和沿线大小城镇,平均每两平方公里就有一个据点。广大战邮人员既是邮递员又是战斗员,他们凭着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完成了各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据崔鹏森介绍,2000多名山东战邮先辈听党话、跟党走,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日夜来往穿梭在敌人碉堡、岗楼、封锁沟、封锁墙之间,奔走在传递邮件的“生死邮路”上,打通了各抗日根据地之间的联系,保证了艰难时期党政军邮政通信任务。“在枪林弹雨和腥风血雨中,先后有400多名战邮先辈光荣献出生命,其中年龄最大的61岁,最小的15岁,有200多名烈士甚至没有留下姓名。” 79年过去了,如今的双泉峪子村,很少有人经历过那段岁月,但是村民们从小就听长辈们讲述过“战邮人”的故事,口口相传中,战邮的历史铭刻在了这个村庄的集体记忆里。

战邮总局办公室

       崔鹏森讲述“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红色基因时说:“以山东战邮为代表的战时邮政是中国邮政红色革命历程的一个缩影,也是人民邮政为人民初心使命的真实写照。”在七年的艰难岁月里,面对没有固定目的地的传递任务,面对敌人疯狂的围追堵截,面对九死一生、绝地断粮的生死考验,战邮先辈“忠于党,忠于人民;保守机密,人在文件在,不怕流血牺牲;排除千难万险,勇往直前完成传递任务;严守纪律,艰苦奋斗,雷厉风行”,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战邮红色基因。

       他介绍,“忠贞不渝、使命必达”是对战邮红色基因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忠贞不渝”是战邮红色基因的灵魂和核心,集中表现了战邮先辈忠于党、忠于人民,信念坚定、意志顽强的政治本色和革命气节;“使命必达”是战邮红色基因的精髓和基石,集中表现了战邮先辈严守纪律、忠诚履职,不怕牺牲、敢于胜利的高尚品质和革命情怀。

转自广州日报,https://huacheng.gz-cmc.com/pages/2021/09/30/f6ee88dee97847a2820544c8482ca020.html?channel=weixin&vTime=2723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