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邮基因铸灵魂 不忘初心启新程(上)
作者:中国邮政报 段瑞成   2021-09-10   

       我出生在山东省沂蒙山革命老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山东战邮人曾在这里留下闪光的足迹,“忠贞不渝,使命必达”的战邮红色基因也成为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我的父亲段立魁、岳父齐方华都是战时邮政交通员。目前,我家已有三代人从事邮政工作。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作为战时邮政交通员的后代,回忆父辈参加战邮工作的那段峥嵘岁月,寻迹红色邮政,传承红色基因,我感慨万千。 

       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 

       我的父亲1928年11月21日出生于沂蒙山区沂水县的一个农民家庭。他19岁那年,经沂北县委秘密交通班班长刘贵勤介绍,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在沂北县委负责秘密交通班工作,后成为山东战时邮政交通员。岳父1924年2月28日出生于邹城市,1944年2月受革命思想影响,报名参加了八路军,随后到战时邮局武装交通队当交通员。他们从事邮政、邮电事业三四十年。 

       父亲和岳父的祖辈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当侵略者逼得百姓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的时候,摆在他们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就是斗争反抗,拿起枪杆子打击敌人。因此,他们送自己的儿子投身革命队伍,并深信这条路能改变命运。战邮交通员的任务就是传递情报,助力部队多打胜仗,让老百姓过上太平日子。父亲说:“当信使,救人命。”他还给我讲过一件真事:在战火持续的年代,有位新婚村妇长年收不到爱人的来信,后听说爱人死在战场上,便寻了短见。多年后,当爱人千里迢迢回到家,才知道早已与妻子生死相隔。因此,我特别能理解“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含义。 

       峥嵘岁月 砥砺前行 

       “服从分配守时间,早去早归不偷懒,走起路来一溜烟,宁肯牺牲保文件……”《模范战邮交通员歌》就是对当时战邮人员工作的真实写照。 

       父亲担任今莒县、沂水、沂源一带的秘密交通员。如需传递密件,他便不分昼夜随时出发。插有火柴的文件以示火急,需小跑传递。工作时的他,身背装文件的包袱,肩扛长枪,带上10发子弹,连走带跑穿行于丛林山涧,一路上只想着如何能安全、按时送达密件,再安全地返回驻地,完成组织交办的任务。为了不暴露目标,秘密交通员多是夜间出行,牵一头骡子驮运邮件,跑交通线的次数多了,骡子也能记住山水相连的羊肠小道。偶尔小憩,为不被发现,他们会找个坟地藏身,身边常常就是没埋葬好的尸骨。 

       交通员要随时准备接受任务或转移,所以他们连睡觉时都穿着衣服。到了雨季,天气潮湿,衣服和鞋很容易破,他们就请村妇帮忙缝补,鞋破得没法穿了,就赤脚工作,脚时常被扎得鲜血直流、疼痛难忍,但大家从没有因此影响战时通信工作。夏季下雨,交通员就脱下衣服保护文件、报纸。到了寒冬,地面积雪达半尺多厚,野外到处都是茫茫白雪,分不清哪里是沟哪里是路,交通员一不小心掉进一人多深的雪坑里,要费很大力气才能爬出来。一路上,不知有多少次掉到雪坑里,等回到交通站,交通员的衣服都被冻得僵硬,鞋袜和脚冻成一体,耳朵手脚常常被冻坏,但他们照样完成任务。沂蒙山区的河沟很多,交通员一不留神滑入冰窟,还会被冰块刺伤。父亲到离开人世时,当年腿上被冰块刺伤的疤痕还依然明显。

转自中国邮政报3468期三版,http://www.chinapostnews.com.cn/newspaper/epaper/html/2021-09/10/content_13654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