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月我退休,借改革开放的时代机遇,我“下海”办电讯工厂。赚了钱,在集邮前辈张包子俊的指导下,在美国、瑞士、英国购买流出海外的中国早期航空封,编成《中国的航邮》邮集,首次参加重庆全国邮展,就获得了最高奖——大金奖。2009年,该邮集又获世界邮展金奖,为杭州、浙江集邮填补了两个大奖的空白。此后,我的《解放区毛泽东像邮票》又获全国邮展金奖,《华东人民邮政》相继获全国大镀金奖和世界邮展镀金奖。
我不改“下海”初心,将这些年赚到的钱全投入集邮中。这些年,我两次被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评为集邮先进个人,并被选为全国首批集邮联合会会士(全国仅11人)、英国皇家邮学会会士。
如今我已拥有160余框11个类别48部邮集,此外还分别捐献给浙江大学、中国集邮家博物馆和全国集邮示范基地嘉兴三水湾小学邮集四部。“方寸纳世界 邮票博古今”,为弘扬博大精深的集邮文化,我在80岁前后,先后在浙江大学、浙江中医学院、浙江科技大学、丽水学院、嘉兴高级职业学院和二三十所中小学进行集邮讲座,并配合重大活动在天津市,江苏省高邮市、浙江省杭州市、湖州市、嘉兴市、舟山市、绍兴市等15个城市举办个人邮展,化个人集邮快乐为社会大众的史料史、知识性的艺术享受。
浙江大学原党委副书记郑造桓主编《集邮与浙江文化》,我被聘为编委成员。浙大为此书开设选修课,郑造桓邀请我上第一课,当时只有300多名学生参加,如今增加到1000多人。我先后4年应邀授课讲解如何编组一框邮集。最令我感动的是来自泰国、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的3位浙大学生对集邮课产生浓厚兴趣,主动走上讲台要求与我合影。还有一位新昌小学三年级学生戴苑婕听我讲课后一直保持联系,小学、中学、大学,如今他在澳大利亚悉尼读研究生,一直称我“林爷爷”,保持联系,寄给我的信多达七八十封。在这许许多多学生中,我深信,必定会涌现出未来的集邮家。
今年我88岁,8月18日~21日,我在绍兴市美术馆展出139框邮集,以此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