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榜样
张培军2018-12-18来源:中国邮政网
一台袋牌打印机,一套日常维护工具,一套终端,一箱网线,三把扫描枪,两套键盘鼠标,推开位于江苏省连云港市海州开发区的连云港市邮政分公司邮区中心局203室小机房的门,地面上的两个箱子满满地装着这些。
“正值企业旺季生产,这些是我们给中心局的备件,便于高量期设备损坏应急使用。”连云港市分公司综合办公室信息技术中心网点组的张翔说。为了全力保障旺季生产期间邮政生产处理设备的正常使用,信息技术中心不仅做好了前期的设备维护工作,还准备充足的备件,并且每天安排人员到中心局现场值班,保证现场生产的持续运行。像这样的旺季生产作业应急准备工作,是信息技术中心近10年来的必做功课。
青春在学习中成长
信息技术中心前身是连云港市邮政局设备维护中心,后来更名为计算机网络中心,2016年更名为信息技术中心,主要负责全市邮政的电子设备维护管理、网络维护管理、软件开发、信息工程建设等工作。
信息技术中心现有成员14人,平均年龄不足30岁。年轻,是这个团队的本色;好学,是这个团队的底色。团队中,有2人是工程师,有1人获得过江苏省邮政分公司“技术专家”称号,班长陈兴华获得过江苏省分公司信息网运维知识竞赛第一名。2011年以来,这里先后输送过8名技术人员走上市分公司的中层管理岗位。
信息技术中心每人负责的工作内容各不相同,大家的业务技能也各有所长。这么多年来,该中心一直延续着“传帮带”优良传统——所有新到岗的员工,都要经历约半年的各岗位学习期,分别在服务台、网点组、网络管理等岗位轮流实习体验,然后再定岗。
冯超是2014年毕业的大学生,分到信息技术中心后,首先跟着老职工们见习,无论是在办公室里维修设备,还是下网点排除故障,师傅们都会把冯超叫上,边动手边讲解,指出重点与难点,再遇上同样问题时便让他自己操作。在学习视频会议操作时,师傅徐翠萍还整理出一份“傻瓜书”交给冯超,把调试的流程以及所遇到过的故障问题作了详细的说明与总结。短短数月,冯超边学边干,很快便能独立处理各种常见问题。现在,冯超已经是独立分区包干维护的一员。
内部互教互学也是信息技术中心的学习制度,通过组织内部技术培训交流会,每次设立一个主题,由一位在该方向技术最棒的技术员作为主讲人,通过精心制作的PPT或是实物操作演示,为全部门成员作培训讲演。从硬件设备的基础知识到日常维护技术,从网络的理论架构到实际工作中的网络应用,从原有旧系统的补丁升级到新系统的开发上线,十余年来,这种内部互教互学让班组员工的技能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提高。
青春在奉献中闪耀
“现在,邮政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们信息技术中心维护的设备也越来越多。”陈兴华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信息技术中心职工必须保证电话畅通。”
作为全市邮政信息网络的技术支撑班组,信息技术中心职工既承担着技术工作,也面对着许多体力劳动。无论工作日还是节假日,无论白天还是黑夜,无论是网点组还是机房组,电话就是指令,经常要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处理问题。冬日,在凌晨四五点的凛冽寒风中赶到中心局处理网络故障;夏日,在烈日炙烤的中午翻出窗外清洗被灰尘毛絮堵塞的空调外机;晚上,在熟睡时被电话叫醒赶去处理离行式ATM故障;在计划改造网点营业结束后拆机搬运、安装、调试设备至深夜……类似的事情不胜枚举。
连云港市分公司网点多、设备使用时间长、维护人员少,维护员带伤、带病工作是难免的事儿。2011年6月的一天,张翔维修好打印机准备送还网点,当时,信息技术中心在中心局六楼办公,他抱着打印机下楼时,没注意到脚下的情况,左脚不小心崴了一下,他赶紧抱好打印机,左肩靠着墙顺着滚了下来。他当时感觉脚有点儿疼,赶紧爬起来,轻轻跺了跺脚感觉还可以,就又继续赶去网点。在网点故障排除时,他感觉自己的脚越来越痛,到晚上时已经痛得不行,赶去医院拍片检查时才发现,自己的左脚踝已经骨裂。就是这样,在家养病的他一点儿也没闲住,经常通过电话指导网点人员排除ATM简单故障,利用休息时间,坚持在家学习技术知识,备战当年举行的全市、全省邮政信息网运维竞赛。
“我们连给汽车换胎都学会了!”网点组葛腾飞笑着说。葛腾飞所负责的东部片区网点——高公岛、宿城、连云等支局都地处海边山区,遇上雨雪天气,汽车在盘山公路上爬坡很艰难,技术人员就需要下车来推车,经常被甩得一身泥。有一次车胎被扎破,司机那天正生着病无力换胎,在他的指导下,葛腾飞和另一位技术员一起用千斤顶顶起车,再用扳手把损坏的车胎换下,更换上备胎后,继续开往网点。在网点改造期间,高公岛支局的临时网点设在山上,技术人员每次都是搬着设备爬上山。
连云港市分公司是江苏邮政规模较小的地市分公司,信息技术中心的工作条件、设备先进性在全省邮政处于后位,但信息维护质量指标却一直领先。10年来,信息技术中心有6次获得全省邮政信息网运维管理竞赛一等奖,3次获得二等奖。“以前,我们的ATM都是信息技术中心维护的,维护指标得分高主要是靠我们的辛苦努力得来的。”陈兴华说。
青春在磨砺中燃烧
位于连云港市海州区解放路的电信公司IDC机房,托管着邮政的一排主机设备。进入机房,说话的音量就要提高。超强力的新风系统、机房专用空调、机房托管的主机等设备发出强烈的轰鸣声中夹杂着“嘀嘀嘀嘀”的声音。打开邮政的这列设备,一列列蓝紫色光勾勒出主机架的分隔区,一排排指示灯在架子上不停地闪烁着,头顶的灯光让人目眩。
“要不是提前将主机搬到这里,我们全市邮政信息系统就麻烦了。”负责服务台值班的李森华说。
2016年5月25日,位于中心局旁的连云港火车站拆除重建,中心局门前的人民路将封闭施工。邮政市中心机房都在中心局楼上,电信、移动运营商至邮政市中心机房的骨干光缆正处在红线范围内。中心机房上联省中心、下联网点、外联第三方所租用的电信和移动所有专线,一旦中断,全市邮政所有业务与生产网络都将中断,后果不堪设想。
得知封闭施工通知后,信息技术中心立即紧急分析,决定将机房核心网络及重要系统搬迁至解放路电信公司机房托管,生产辅助系统及自建系统暂时保留于现机房,形成双中心机房的架构。此方案在江苏邮政尚属首例,但能够以最少的花费、最短的时间、最安全的方法保障核心网络及重要系统的平稳运行。从当年6月1日计划出炉到随后完善,再到7月6日搬迁完成,仅用了36天时间,信息技术中心就快速、安全、平稳地完成了核心网络与服务器搬迁工作。此后的2016年7月16日,人民路在施工中果真出现了电信与移动主干线被挖断现象,但没有给连云港市分公司信息系统带来影响,全市邮政信息系统安全避免了这次突发事故。
2017年,中心局要整体搬迁至郊外。前期准备工作中,网络维护员孙百税每天前往现场,盯着第三方施工队加快进度安放管道、铺设光缆。到了正式搬迁的那几天,网点组、机房组全体加班:组装机器,连接线路,调试设备,测试系统……热火朝天的忙碌结束后,由于深夜公交停运,郊外打不到车,更叫不到外卖,大家被困在了那里,只好借着手机的微弱光亮,深一脚浅一脚地往交通主干道方向走。第二天一早,当孙百税在短暂休息后又赶回现场时,发现留下做收尾工作的张翔蜷缩在一堆包装纸箱里睡得正香。
正是因为有着不怕吃苦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基本功、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得信息技术中心在面对重大的突发事件时也毫不畏惧、迎难而上,打胜了一场又一场战役。
正是多年来的不断学习、奉献与磨砺,这支年轻的队伍里不断涌现出业务素质过硬、敢打硬仗的全能创新型人才。
2012年,按照业务流程规定,金融网点在办理业务时需要对客户进行身份证联网核查,原工作流程从复印、输入到核查打印,平均耗时3~4分钟,而现有的改善方案需更新每套价值4800元的设备,若更新全市108个金融网点所需的资金巨大。为此,信息技术中心立即着手优化流程,成功开发《自动联网核查工具》,该程序集成了联网核查网站和身份证识别仪功能,将原流程由4分钟缩短至30秒,大幅度地缩短了客户等待时间,并且,该程序利用原有终端与设备进行改造,无需新增任何设备,仅此一项创新,就为企业节约设备投入70万元。
除了联网核查系统,3年来,信息技术中心还开发了金融积分管理系统、金融客户走访系统等多个系统,其中,金融客户走访系统通过给走访人员提供客户信息录入、修改等功能,并针对不同类型的客户信息提供不同的报表分析,3年来已积累客户数据近百万条。金融积分管理系统实现了市、县、网点三级进销存管理构架设置,通过对进、销、存三个环节强化规范管理,实现宣传品成本与效能的合理配比、宣传品成本节约化、宣传品支撑效果最大化。
青春筑梦,不负韶华。年轻,是信息技术中心的本色;荣誉,是信息技术中心的积淀。近年来,信息技术中心分别荣获“全省邮政系统先进集体”“省青年文明号”“省工人先锋号”等荣誉,今年,他们又荣获了“全国邮政系统先进集体”光荣称号。
专业性体现在每个细节之中。
时刻守护中心机房,确保全市邮政系统正常运转。
互教互学是信息技术中心的传统。
信息技术中心有着一个平均年龄不足30岁的年轻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