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支局长的故事
作者:文新来源:中国邮政网发布时间:2018-11-20

  弹指一挥间,我已与中国邮政“喜结良缘”30多个春秋。我当过机线员、邮电营业员、报刊发行员、局宣传教育干事、局综合秘书、部门负责人,还先后在5个支局任过12年支局长。经历的这么多岗位中,当支局长时的一些事令我终生难忘。

  20世纪80年代,一纸调令将我调到灌云县城东北角30公里外的同兴邮电支局任局长,心中既喜又忧。喜的是领导对我的认可,忧的是自己能否独当一面。

  我接手时,这个支局在全县邮电系统是出了名的“后进”。人不多,干部不少,被外界戏称为“干休所”,员工中有50%的人当过支局长。其中,有的工龄近乎我的年龄,有的是部队转业的连级干部。对此,我确有畏难情绪,唯恐大家不服我,工作开展不下去,辜负领导的期望。局领导看出了我的思想负担,及时开导我,增强了我的自信。我低下身子、放下架子,常和大家沟通、谈心,注重正面激励,及时表扬员工的成绩,渐渐赢得了大家的信任。

  1986年5月的一天下午,我正在代邮电营业员班,话务员告诉我,徐州一用户打来电话,说某生产队一黄姓家的小孩逃学跑到了徐州亲戚家,请转告黄先生,速去接小孩。那时,农民家庭既没有固定电话,更没有手机,怎么办呢?我请话务员小陈将电话内容写在一张纸上。正巧,共产党员、部队连级转业干部、时年46岁的投递员老胡归班,听了此事,顾不上一天的劳累,主动要求前往。那天,他穿着雨衣、冒着大雨,踏着乡村泥泞小道,徒步往返9公里,及时将信息送到黄姓用户家中,一家人十分感动。事后,黄先生专程来支局向老胡致谢,并写了封热情洋溢的感谢信。我立即撰写了新闻故事《邮送电话》,投给《江苏邮电报》后很快被采用。事迹上了报纸,老胡很受鼓舞。从那以后,他工作更加积极主动,年终被评全县邮电系统先进生产者。

  每年报刊征订季节,同兴支局都难以完成任务。我来之后,经多方打听,得知一公社领导在干群中威信很高,说话管用。经过思考,我决定从同兴盛产大豆入手,主动联系在《连云港日报》做记者的朋友,请他来同兴采访,并与他合作采写了通讯《同兴公社大豆高产探秘》,刊登在《连云港日报》上,公社领导很是开心。从那以后,支局工作得到了公社领导的大力支持。我在支局工作的那两年,每年报刊征订任务仅用三四天就超额完成,支局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县邮电系统先进集体,摘掉了“后进”的帽子。

  其实,比收订报刊更难的是催缴报刊款。1994年11月底,我在南岗当支局长。南岗是全县最贫困的乡镇之一,19个大队共100多个生产队都订阅了《新华日报》等,欠费高达2万多元。为此,支局专门开会研究决定由两名投递员和支局长包干,必须在12月中旬前完成欠费回收,由我负责最难的6个大队欠款。有的大队我去了五六次,殷口大队则去了8次。前4次大队书记不在家,第5次找到了,书记很客气,让我隔日去拿,可我如约去了,他却去县城办事了。第7次去时,他又到灌南县走亲戚了。那天,在我返回支局的路上,突然下起大雨,未带雨具的我,被淋成了“落汤鸡”。而在泥土小路上,自行车既不能骑,又不能推,只好让自行车“骑”我,把车扛着走回支局。当夜我就发烧了。可我第二天仍坚持去找大队书记,终于收回了2600多元报刊款。那年,支局报刊款按计划全部收回,受到县局通报表扬。

  我体会到,当支局长不仅要有容人的胸怀、激励人的方法、吃苦的精神,更要有培养骨干的眼光、团结协作的理念。记得在化工路支局当支局长时,我引导员工思变求进,结合本支局实际,在支局内部开展业务技术比武、岗位练兵和劳动竞赛等,帮助员工提高业务技能,培养骨干以适应市场挑战。1995~1998年,支局8名员工个个成了业务多面手,有4人参加了邮政大专函授学习。对参加函授学习的员工,我不仅在时间上给予保证,成绩优异、按时毕业的,我还给予一定物质奖励。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员工素质的提高,支局被市、县局选树为“标杆”,被共青团江苏省委和江苏省邮政局联合命名为“青年文明号”先进集体。

  好汉不提当年勇。只是在恬淡安静的生活里,曾经的过往时常拨动我的心弦,给我的生活平添无尽的生趣。与邮政结缘的一生,是幸福的一生、快乐的一生。邮政,为我的发展提供了平台;邮政,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