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政榜样

四季东四 服务常青

记者 杜芳 通讯员 李季 吴丹/文 万宇 李巍/图2018-10-30来源:中国邮政网

  春生夏长,秋收冬蓄。年华似水,流过的是发展路途中的清浅时光;四季如歌,传颂的是为人民服务的永恒主题。

  坐落在首都银街的东四邮政支局,便是这如歌年华里的主角,它以“用户是亲人”的情怀,谱写了一曲“人民邮政为人民”的赞歌。

  60年前,东四邮局转变衙门作风,走出柜台为用户服务,与当时普遍存在的“等客上门”式服务形成了强烈对比。为此,《人民日报》头版专门以《大开方便之门》为题发表了一篇社论,称赞东四邮局改善服务的举动,号召全国的服务行业向他们学习。60年季节轮替,但东四邮局没有寒来暑往,只有春风常驻,没有服务与被服务的天然距离,只有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

  春之生

  春晖和风,百花渐开。东四是它的名字,服务是它的本色。

  “尽管那时一枚普通邮票的面值只有4分钱,但我们的服务可是满腔热情。”在10月10日召开的《人民日报》社论《大开方便之门》发表60周年纪念活动中,东四邮局第11、16任局长兼党支部书记程文森回忆过往时激动不已。

  衡量物质可以有价,但衡量服务却是无价的。

  1958年,东四邮局率先走出柜台为用户排忧解难,变“等客上门”为“大开方便之门”。

  走出柜台为用户服务,这在今天看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事,但在当时却要冲破顽固的思想束缚。那会儿,用户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不识字的用户比比皆是,邮政却沿袭着1878年制定的不许代用户写字等老规矩,不识字的用户只好到处求人代笔。

  东四邮局率先冲破旧思想的藩篱,表现出了担当社会责任的果敢。经过学习,有着22年中华邮政工作经历的老师傅于洪泽痛感老规矩的不合理,主动放下“邮务佐”(旧时邮政一种业务职称)的架子,第一个走出柜台热情为用户填写单据,还把纪念邮票摆出来让用户随意挑选,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自我革命。

  为适应社会需要,东四邮局突破旧制度80多项152条,多方面打破常规,曾经将营业时间延长至24点,把临时服务点开进居民区,营业员练成业务多面手、成为“一手清”,名副其实地为百姓提供方便,满足了社会需要,曾创下营业班20天收到用户表扬447次、投递组6天收到用户表扬83次的奇迹。时任邮电部部长的朱学范曾经评价道:“东四邮局由于服务态度的大改观,带动了局内其他工作的跃进,成为邮电部门扫除旧习惯、树立新作风的一面鲜明的旗帜。”

  这一年,东四邮局被邮电部授予“全国邮电红旗单位”。

  别看东四邮局只是迈出了柜台内外的一小步,但却迈开了中国邮政服务人民、贴近用户划时代的一大步。在服务的春风里,一大批服务先进人物不断脱颖而出。

  夏之长

  骄日熏风,繁花锦簇。先进是它的荣誉,亲情是它的主题。

  “从东四邮局的服务,我感受到了‘用户是亲人’的亲情服务标准,这里不愧是中国邮政的典范。”9月19日,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泰兴市江平路邮政支局局长何健忠,全国助人为乐道德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邮政局小佘太镇邮政所乡邮员全二平,“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邮政分公司藏族邮运驾驶员其美多吉来到东四邮局参观时,其美多吉对这里的亲情服务给予了高度赞扬。

  说出来的评价只有言语上的高度,做出来的服务才有真正的高度。

  2016年1月21日,东四邮局迁入东四路口东南角的新址,为此,专门启用了纪念迁入新址的邮资机戳,上面刻着“传承亲情服务 发展现代邮政”,这句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60年来,东四邮局始终是先进的摇篮,直到今天,东四邮局的亲情服务仍然是业内典型。

  60年前,东四邮局的服务面积仅为4.5平方公里,服务人口20余万,是一家具有优质服务光荣传统、享誉全国邮电行业的红旗单位。

  60年后,东四邮局的服务面积达9平方公里,服务人口60余万,先后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工人先锋号”等荣誉称号80余项;造就劳模级先进人物16位,被誉为京城邮政服务的“亲情驿站”、首都银街上的“亲情信使”。

  亲情服务的根基就是在这样如火如荼的环境里不断被筑牢,东四邮局的服务也不断被社会所认可。继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每年全国两会等国家重大会议提供优质服务之后,东四邮局又代表中国邮政服务中非合作论坛这样高规格的国家外事活动。今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在北京召开。东四邮局作为会议唯一的邮政业务窗口,为中外媒体记者、国际友人等上万名用户提供邮政服务保障。

  本次任务对东四邮局的服务水平又提出了更高要求:所有服务必须现场实操、即时完成。经过9天的高强度奋战,东四邮局圆满完成了任务。这种能在重要时刻坚守服务岗位、出色完成政治任务的信念,正是东四邮局百年历史赓续向前的初心,它可以被诠释为5个字——用户是亲人。

  秋之收

  艳阳金风,硕果累累。传承是它的道路,创新是它的动力。

  10月12日,东四邮局与“爱心邮路”上的服务和共建对象北新桥九道湾社区联手开展了“爱满重阳敬老情”主题活动。“以前邮局的服务都是在营业厅,如今的服务已经延伸到了社区,不仅和我们联手搞重阳节联欢、健康讲座等各种活动,还为我们社区的老人上门送报刊、提醒老人按时吃药。东四邮局的服务真的非常暖心。”提起东四邮局,九道湾社区街道办事处党支部书记王淑梅赞不绝口。

  柜台内外、网点内外,服务区域有界,但服务内涵无限。

  2016年12月,东四邮局决定在提升城市邮政“最后一公里”服务水平的同时,让投递部与社区共建,并创建了“爱心邮路”,为社区居民提供贴心服务。

  九道湾社区有个阅报栏,经常吸引社区百姓甚至“老外”驻足阅览,负责“爱心邮路”的投递员刘小梅,利用业余时间钉了一个“爱心报箱”,放置在阅报栏旁边,便于社区工作人员及时更换报刊。“我的父母远在内蒙古的老家,这个社区里的大爷大妈待我像儿女一般,我更要像照顾父母一样照顾好他们。”刘小梅说。

  有了“爱心邮路”的成功“试水”,党的十九大召开前夕,东四邮局又主动接洽朝西社区,共建“共产党员邮路”,在为社区高端用户提供方便快捷服务的同时,也及时开展党建活动,传递党的声音,学习党的精神。陈龙便是负责这个社区的投递员,如今也是一名预备党员。“这个社区的高端用户比较多,这就对我的投递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党的十九大闭幕后,东四邮局党支部与朝西社区共同推进党支部共建工作,以邮政特有的宣传载体向社区居民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我既然负责这条邮路,就要提前领会党的十九大精神,这对我自身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在这条邮路上投递,是亲情服务,更是政治责任。”陈龙说。

  “时代在转变,我们的服务思路也需与时俱进。我们扎根服务道界,深入开展‘1+’式邮政综合便民服务的探索,分别设立了‘爱心邮路’及‘共产党员邮路’,这对我们持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延伸服务触角大有裨益。东四邮局的创新和传承便在这样的发展历程中得以体现。”东四邮局局长、党支部书记孙义说。

  冬之蓄

  万物蛰伏,蕴藏生机。智慧是它的选择,发展是它的方向。

  “市场竞争激烈,我们通过什么方式才能留住用户?唯有提升服务的品质。比如,我们的柜台在收寄包裹时,新增了一次性手套、消毒液、免洗洗手液和保鲜膜,要让用户觉得,我们的服务更加规范、更有品质、更尊重每一位用户。”从去年5月开始,每一拨来东四邮局参观座谈的嘉宾都会听到局长助理、全国劳动模范陈兰颖的这番讲述。

  体验的提升或许靠增加几样工具,而服务的提升就要在增减的智慧中不断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如何避免出现逐渐被市场淡忘甚至淘汰的局面?东四邮局的选择是——方便之门永开,亲情服务永驻。孙义告诉记者:“我们要通过思维模式转变释放红利。首先,向互联网思维转变,以‘亲情服务’的老品牌搭载互联网新技术,申办东四邮局服务公众号,为用户提供‘线上’服务,让东四邮局成为用户身边不打烊的邮局;其次,向协同思维转变,进一步发挥营销队伍作用,通过成功组织‘夕阳红’俱乐部等综合型营销活动,进一步拉近东四邮局与用户的距离,更好地满足用户多元化的需求。”

  此外,为了让厅堂服务更加智慧起来,东四邮局还配备了机器人和邮政智能自助收寄终端。“未来,我们还会配备智能书写台,让用户直接触屏书写业务单据,数据自动传输到窗口,使我们的服务在亲情的基础上更加智慧。”孙义对东四邮局的未来充满着期待,亦如每一位用户对城市邮政服务的期待。

  在东四邮局新建的荣誉室里,不仅记录了60年来发展历程中的点滴荣誉,更体现着“以服务起家,送服务到家,靠服务当家”的良好“家风”。

  面对荣誉,187名员工将“常念人民之托”,续写新的成绩;在这里,传承“家风”,东四邮局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延续新的发展。相信迎接他们的,必定是下一个崭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