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1方寸之间天地大——邮票里蕴含的改革开放记忆
作者:唐卫毅来源:中国邮政网发布时间:2018-10-09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弹指一挥间。

  回想改革开放之初,最令人记忆清晰的事情之一,莫过于邮政发行的那张1980年版的猴票。

  这枚猴票于1980年2月15日发行,一套1枚,面值8分,据说当时印量为500万枚,但实际发行量只有360万枚,影雕套印,原画作者为黄永玉,设计者为邵柏林,雕刻者为姜伟杰,由北京邮票厂印制。2011年,这一版猴票的整版市值已经疯涨至近120万元的天价,创造了邮票增值的世界性神话。

  80版猴票诞生的那一年,我正在上高中。一年后的1981年9月,我考上了一所军校。社会上兴起的集邮热,让我对集邮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军校学员当中有来自福建、浙江、山西、山东的同学,平时只要同学一有家书来,我就软缠硬磨跟人家要信封上的邮票,等到军校毕业时,竟然也积攒了数十枚盖着印戳的精美邮票。

  说起来,那时候我还不懂得什么是集邮,就是感觉那小小的邮票图案很漂亮,寓意很丰富,纪念意义也很强。当时,我收集的邮票大多是直接用剪子沿着邮票和邮戳四周带着牛皮信封一起剪下,然后夹在一个塑料皮日记本中,没事的时候就翻开看一看。虽然那时候我也在四处寻找80版的猴票,但是至今也没有找寻到一枚。不过,这一经历却也增加了我对集邮的兴趣,参加工作后,陆陆续续又收集了不少的好邮票。

  进入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乃至二十一世纪以后,邮票的题材、内容越来越丰富,邮票设计也越来越精美,其纪念、收藏的价值更是越来越大。可以说方寸之间天地大,彰显了改革开放发展的新成果。比如,在我收集的各种邮票当中,既有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票,也有庄重大气的国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发行的纪念邮票,还有反映历史人物、珍贵文物、科技创新、中国山水、以及琴棋书画等方方面面的邮票。

  这些题材丰富的邮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每一张邮票的背后,都深深地打着一个时代的烙印,都体现着岁月的痕迹,也都浓缩着中国文明进步发展的智慧和特色。

  每每拿出我珍藏的这些邮票,翻开那一张张精美的“小豆腐块”,就给人以亲切感、振奋感。这个亲切感来自于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的波澜壮阔,这个振奋感来自于对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的无比自豪。比如,在我的收藏中,有毛泽东诞辰105年周年纪念册,有2008年北京奥运会邮票纪念册,有新中国成立60周年邮票纪念册,有纪念建军80周年纪念邮册等。这些纪念邮册,至今看起来仍令人激动万分,因为我经历了这个时代的发展,有着亲身的体验和感受。

  其实,从当年“标配”的8分钱邮票,到如今多种形式、多种设计的个性化邮票的出现,也见证了我国邮政事业的科学发展。特别是反映一些行业建设和发展的邮册,更是成为了大众的最爱。比如,许多行业在邮政部门的大力协助下,设计印制了精美的纪念邮册,记录着本行业、本单位的成长发展历程和最新成果。像中国桥牌协会设计印制的1980年——2010年三十年的中国桥牌协会发展的邮票,就是珍贵的行业邮票;还有清华大学设计印制的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念邮票册等,从中也都体现出了改革发展、创新发展的精神。

  时光如梭,岁月如歌。伴随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也从一名高中生成长为部队正团职军官和后来转业地方的正处级干部。经过多年的积累,我收藏的邮票和邮册已经装满了一个小柜子,那一枚枚精美的邮票、纪念封、纪念册,都给我留下了珍贵的时代记忆,并且成为心中永恒的文化财富。

  收藏邮票,对我来说并非为了保值升值,而是为了见证改革开放发展的历程,记录一个时代发展的足迹。她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中国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那小小的邮票中蕴藏着历史记忆、文化记忆和时代记忆。尽管随着科技的发展,随着互联网的兴起以及快递行业的崛起,人们传统的书信往来已经很少,邮票使用的几率也越来越小,但是邮票仍是大众心目中的珍品,仍是记录社会发展进步的最好载体,纸质邮票所具有的文化传承价值任何时候都无法替代。

  一路走来,每个人都在成长,我们的祖国也在成长。对经历过改革开放时代的每个人来说,或许已经两鬓斑白,但是对于我们的祖国来说,她依然是那么年轻,那么充满活力。我坚信,进入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前景将越来越美好,随着国家的富强,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建党100周年、北京2022冬奥会的来临,邮政事业也将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继续用精美的邮票来记录和展示新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