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那山那人那狗》中的父子俩乡邮员,水墨丹青般的湘西人家,婉转绿色的邮路、沉甸厚重的包裹、散发墨香的报纸及远方寄来的汇款单,曾给多少人留下难忘的绿色记忆……
同样,邮政“绿条子”也给我的韶华岁月留下了深深烙印。
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改革开放的滚滚浪潮在神州大地席卷开来。成千上万的人们,怀揣着创业梦想从偏僻的乡野南下打工,谋求生计和发展。南国他乡众多的“打工仔”与“打工妹”在隆隆作响的厂房里、高耸入云的脚手架下、热浪翻滚的工地上……汗流浃背,辛勤劳作,收获了人生、收获了爱情,更多是收获了财富。
20多年前我曾工作过的赣南,不但是革命根据地,也是劳务输出的大市。由于地小人多、交通闭塞、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在新世纪之初,有百万赣南老表南下务工谋生。勤劳俭朴的赣南老表每年通过邮政汇兑渠道,为家乡汇回数亿万元的“务工款”。
那时,我经常陪同领导到基层邮政所调研,经常看到农村邮政所营业柜台前,挤满了一片手持邮政取款单、黑压压的山区群众。特别是乡村赶集日,前来领取汇款的农村群众更多,他们不但站满了邮政所的营业大厅,还在大门外排起长长的队伍,成为当时农村生产生活的真实写照。有一位农村邮政所长曾对我说,他们小小的邮政所,平均每天“务工款”的兑付量达到120多笔,加班加点是他们的家常便饭,为尽快帮助群众兑付汇款,他们甚至中午饭也端在柜台席上吃,晚上又要加班进行汇兑业务的统计和结算,直至半夜时分,累得是精疲力竭。如遇逢年过节、春耕夏种、学校开学的时候,前来邮政所领取汇款的十里八乡群众则更多。由于兑付量大,加上又远离县城,县人民银行划拨的邮政汇兑款又一时难以到位,群众手中的“务工款”兑付难、难兑付的现象时有出现,便被农村百姓嬉称为“绿条子”。 一时间,解决“绿条子”,兑付“务工款”,成为了一个难题。
为有效解决“绿条子”兑付难的问题,赣州邮政部门推出了延长营业时间、节假日照常上班等便民惠民的暖心服务,同时,千方百计地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渠道资源整合、发动社会力量着力解决“绿条子”兑付难题,在村头增设村级邮政代办所,方便群众不出村、在家门口兑付“绿条子”。还充分利用邮储业务的账户优势,通过以点带面、示范推广的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办邮政“入账汇款”业务。此举不但便利了群众兑付“绿条子”,还为他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真正实现了为“三农”减负、为政府解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进入新世纪,科技兴邮的号角吹响,我又亲历了中国邮政储蓄业务从小到大、从无到有,从手工到“一台清”的变革和进步。特别是见证了邮储开办当初客户开折、点钞、记账、销号等业务流程全靠手工,到后来实现了邮储业务电算化,网点有了点钞机、POS机、ATM、绿卡等服务手段和业务产品,邮政员工的自信心倍增,邮储市场占有率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尤其让千百万务工人员感到科技兴邮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好处的,是邮储绿卡系统的成功上线,储汇一卡通业务的应用、“实时到账”业务的推广,不但极大地缩短邮政汇兑业务的支付时限,更重要的是帮助他们实现了“一卡在手,走遍天下”的美好夙愿。同时,给家人汇寄的“务工款”能够在第一时间通过邮储短信业务的告知,随时随地掌握“务工款”的实时到账情况。
当历史的车轮驶进新时代,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的广泛普及,中国邮政沿着做强做优做大世界一流邮政企业的目标阔步向前,百年邮政在服务“一带一路”、精准扶贫、绿色发展等国家战略中又谱写出灿烂的诗篇。绿色邮政发展、主题邮局打造、邮政金融扶贫等邮政服务呈现出缤纷色彩。
广东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我所在梅州邮政乘势而为,沐浴着邮政转型发展的春风,注重打造邮政网点代理金融业务“银行化”发展战略。网点实行了理财区、VIP室、自助服务区、柜员台席等专业化布局,便利了客户服务,赢得了青睐。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电脑银行、电话银行等也脱颖而出。同时,在智慧邮政的引领下,邮政汇兑支付手段也从传统走向现代,实现了信息化走向智能化的华丽转型。
如你来到客都梅州城乡,不仅会被优美的山水风光、底蕴深厚的人文历史所陶醉,还会更多地看到和听到,勤俭务实的梅州客家人对“微邮付”的情有独钟。早晨买菜的阿婆,买好肉后,便拿出手机对着肉摊上方标有“微邮付”的二维码,轻松扫一扫,猪肉款便立马支付到摊主的账户上,轻松又便捷。在梅州城乡,无论是商铺的老板、超市的收银员、菜市场的商贩,还是退休的老阿伯、帅气的靓仔、美丽的阿妹,都把使用安装微信邮付的“邮政扫码付”“邮政绑卡支付”作为账户往来支付手段的新时尚、新体验。
回眸改革开放的四十年,是中国邮政奋发有为的四十年,更是与时俱进的四十年,透过邮政汇兑业务、支付手段的变化、变革、变迁,我们每个邮政人倍感温馨和骄傲。进入新时代,在“人民邮政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引领下,一路高歌、奋进向前,更加信心百倍地抒写中国邮政为民服务更为灿烂的新篇章。
更加信心百倍地抒写中国邮政为民服务更为灿烂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