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风险关进“笼子”

——辽宁省分行风险管理工作记
洪国霞 豆群岭 李怀宇2018-01-25来源:中国邮政网

  “风险管理部的全流程风险分析对我们帮助很大。”邮储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辽宁分部信贷管理中心李晶磊说,“前段时间,通过对家庭农场(专业大户)产品存量不良贷款控制率等指标进行分析,风险管理部发现该产品风险程度比传统小额贷款产品高,马上对我们进行了风险提示,然后通过在全分行开展风险排查,发现了贷款客户有转借情况,就及时退出了该业务,并对产品的流程、内部控制进行了优化,有效降低了风险。”

  这是邮储银行辽宁省分行风险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一直以来,该分行致力于强化风险管理基础建设,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抓手,以风险报告、风险提示及风险内参为手段,将各类风险信息有效整合,逐步把风险管理工作贯穿业务全流程,为全分行经营发展保驾护航。

  高度重视 发挥风委会平台作用

  辽宁省分行高度重视风险管控工作,充分发挥风险管理委员会的平台作用。早在2011年,该分行就提出,风险管理委员会定位于全行最高风险管理决策机构,要成为解决风险问题和隐患的平台,充分发挥风险管理作用,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要有质量、有权威、有效率。一直以来,辽宁省分行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规格较高,省分行一把手基本都参加,参与所有风险议题的评议,协调解决各方面问题,即使有特殊原因无法参加,也会授权主管副行长参会。

  “风险管理委员会会议在促进委员会决策生效和部门间的沟通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会议的决议,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解决问题措施及解决时限,下发督办单,将落实情况在下次会议上进行通报,实现了会议议定事项的闭环管理,维护了风险管理委员会的权威及严肃性,同时也及时解决了潜在的风险隐患。”辽宁省分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何琳说。

  目前,辽宁省分行辖内13个市分行均成立了风险管理委员会,并每季度确保召开一次会议,遇有重要事项增加会议次数。同时,出台了《推进风险管理委员会规范化运作的意见》,明确工作规则,确立风险管理部主导、各部门参与的协同机制。经过运行,辽宁省分行各部门日益重视风险管理委员会平台作用,风险议题由原来以风险部门为主,发展为各成员部门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寻求解决的途径,风险管理委员会逐渐成为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平台,风险决策职能得到全分行的认可。2011年至今,该分行累计组织会议399次,审议议题2084项,办结议题2082项,办结率为99%。

  此外,该分行建立了专业委员会工作机制,在风险管理委员会内设信用、市场、操作和信息科技四个专业委员会。各专业委员会除了履行风险决策与重大事项评估决策职能外,为更好的发挥作用,在风险防控工作中进行了积极探索,如:信用风险委员会分析了小企业逾期贷款情况,依次对如何应对民营企业信贷资金风险、涉外保函风险防范、贷款支用环节把关不严及抵押物价值高估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研讨。操作风险委员会研究了银行员工外借信用卡套现、第三方存单质押贷款、柜员重大违规差错、同业融资合同签署及账户开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市场风险委员会分析当前利率定价、利率市场变化对个商、信用卡、公司贷及票据业务的影响。

  聚焦问题 提高风险报告质效

  风险报告是管理层有效掌握本行风险状况的重要依据,风险报告的准确与否,对风险决策的制定有很大影响。

  2009年,辽宁省分行下发了《风险报告制度实施细则》,明确以横、纵双向矩阵式风险报告路线掌握各类风险动态,确保风险信息横、纵向交流和联动,推动风险信息及时传递和报送,并在全分行提出建立“风险信息联络员制度”,作为风险报告运行机制的组织保证;同年6月,下发了《风险信息联络员制度细则》,明确风险信息联络员是银行风险信息归集、监测、分析、传递和反馈的主体,是全面风险管理的窗口。2013年,全面修订风险报告制度,规范风险报告资料收集形式,进一步做好风险信息的分析和预测,此报告运行机制一直延续执行至今,为全分行风险报告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辽宁省分行高度重视风险报告的撰写工作,从信息收集、风险报告初稿、部门审阅到会议研讨,全面借鉴总行撰写模式,务求提高风险报告质量,同时将每期风险报告作为全分行季度工作会议参阅材料。沈阳市分行风险管理部邵思蕊说:“我们每个季度编写一次风险报告,虽然是常规工作,但是不能忽视月度的信息收集整理工作。通常,风险管理部获得的很多信息都是“二手的”,风险暴露并不充分,不足以做好信息研判工作。要编写高质量的风险报告就要求我们主动从行内经营分析会、办公会等各类会议、外部媒体报道涉及的金融风险点、内部业务条线的风险情况等方面,细心收集整理,发现潜在风险,为撰写风险报告积累素材。”5年的风险管理工作生涯,每个季度编发一次风险报告,每个月下发四期风险提示,让邵思蕊养成了勤于思考、注重积累的工作习惯,注重平时的信息搜集以及琢磨上级行的工作思路,以便更好地做好风险管理工作。

  在总行全面风险管理报告框架指导下做好规定工作的同时,辽宁省分行在2014年开始加入自选动作。一是合理设计风险信息和数据收集表格。各条线、各机构按照风险类别填写相关信息,为丰富报告内容、固定撰写框架打下基础。二是深入进行数据分析。风险报告的关键是真实、准确和客观,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是关键中的关键。充分应用现有个贷、公贷和信息统计系统,多维度、多层次、多角度对资产质量进行剖析,同时深挖监管部门出版的《辽宁省银行机构监管统计分析表》,了解省内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信贷质量情况,对标同业。三是突出重点问题。在保证内容全面、详实的基础上突出主题、突出重点,行文语言力求简洁明快,客观阐述具体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摒弃以往详陈工作、堆砌文字的弊病。经过持续努力和不断改进,该分行风险报告得到了总行的肯定和好评,兄弟分行纷纷借鉴和参考。

  强化预警 减少风险隐患

  风险管理工作重点是强化日常风险预警,避免风险隐患的发生。而风险提示是重要的预警手段,有利于各条线充分认识到风险隐患的存在,及时采取措施降低风险。

  辽宁省分行风险管理部是风险提示统一制发、归口管理部门。横向方面,各部门提交的风险提示,均由部门负责人及主管领导采用线下审批的方式,审阅后提交风险管理部印发;纵向方面,对各机构风险提示的质量和数量提出明确要求,传播全流程风险文化理念。“风险管理部每周下发的风险提示,及时告知我们工作中的风险点,让我们防患于未然,为我们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风险支撑。”辽宁省分行授信管理部穆励志说道。

  一人计短,二人计长。辽宁省分行采取正向激励的措施,鼓励各部门发现、梳理条线的风险点,及时总结、下发风险提示。在市分行条线,通过对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予以评价的方式,对每季度风险报告排在前三位的市分行进行通报和奖励,积极推动了全分行上下的广泛参与,风险提示的质量、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幅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