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生态文明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于5月10日启动了绿色邮政建设行动,发布了《中国邮政绿色行动宣言》。8月8日,集团公司又召开深入推进绿色邮政建设行动暨启动绿色包装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按照绿色邮政建设行动的统一部署,打好绿色包装这一首场战役,将绿色行动推向深入,为全面实现绿色行动既定目标起好步,为实现中国邮政绿色、可持续发展打牢基础,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作出积极的贡献。
本文聚焦中国邮政绿色包装,从中国邮政研究院发布的《中国邮政绿色发展年度报告》中节选“绿色包装的使用与推广”相关内容,力求全面展现中国邮政的绿色包装工作。
《中国邮政绿色发展年度报告》节选 绿色包装的使用与推广
绿色包装的使用
快递包装重点有四个部分,分别是运单、外包装、内包装(物品出厂包装)和中转包装,其中运单、外包装及中转包装基本由企业直接提供,内包装由商品生产商和电商企业提供。同时,包装绿色化主要指可降解、可循环和减量化。目前,中国邮政在绿色包装方面主要采取如下举措:
采用环保包装和包装循环利用。一是采购环保包装。目前,邮政企业采用的包装箱都是可以回收利用的纸箱,纸箱上的标识均采用环保的水性油墨印制;二是推出二次使用封套,用于签收返还业务;三是定制方底袋,用于信刷报的中转集装,使用寿命较长,可多次重复使用。目前,集团公司计划在中国邮政研究院投资建立绿色包装实验室,对封装用品进行有害物质检测和研究,计划通过加强包装检测,逐步建立起“绿色壁垒”。目前,集团尚未在全网推广精简包装和环保可降解包装袋,未来应当更加重视包装的“减量化”和“绿色化”。
推广使用电子面单。电子运单在节约纸张上有明显优势:五联纸质运单尺寸一般为230mm×127mm,电子运单一般为两联或三联,规格尺寸为前者一半,整体用纸量能够减少70%以上。2014年起,中国邮政开始针对批量交寄国内小包的电商客户推广使用电子面单,并对电子面单替代率较高的省份奖励电子面单打印机。截至2017年12月,邮政公司电商包裹电子面单使用率达到91.2%,领先行业水平11.2个百分点。
绿色包装的推广
中国邮政应当从运单、外包装和中转包装三方面,试点进行包装循环使用,借助外力持续推动包装的可循环和减量化、可降解。
加大电子面单应用力度。电子面单能够减少多联多标签的纸张使用。按照《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关于提升普遍服务特殊服务水平拓展便民公益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的要求,2018年底,电子面单使用率提高至92%,2020年达到95%。
推进绿色包装使用。一要减量化,在保证货物安全的前提下,减少内部填充物、胶带的使用,先行应用45mm胶带,将来视使用情况再逐步考虑使用40mm胶带;规范改进封装方法,区分箱子大小和重量,鼓励分别采用一字、十字、工字和井字封装法,禁止无理由过度封装,减少包装耗材量;二要可循环使用,推动可循环包装的采购与应用,提高包装的使用次数,降低消耗;三要可降解,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地方政策支持,试点使用可降解包装袋。按照集团规划,到2020年可降解的绿色包装材料应用比例达到50%以上,绿色包装箱出售覆盖95%的邮政支局(所)。
试点推广包装循环使用。在营投环节探索建立包装回收与循环利用模式,除了鼓励投递员在派送包裹的同时回收包装箱,中国邮政还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网点渠道优势促进包装循环使用工作。具体地说,网点附近居民可在办理金融、邮政业务的同时,将符合回收标准的包装箱交给网点,由邮政网点进行统一回收利用。作为鼓励,网点可为客户开设“绿色”账户,账户内积分可以用于邮乐网等线上购物现金减抵、邮乐购服务站购物现金抵减、代理金融积分礼品兑换等。
由邮政网点进行包装循环回收,也便于包装快速进入二次使用通道,网点可将回收物直接用于对客户寄递物品的包装,也可搭载市趟运输汽车促进回收包装进入相关循环使用体系。此外,利用网点回收包装将起到一定的引流效果,促进网点其他业务的发展,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形成稳定长效的循环机制。
产研合作研究攻克技术难关。由于相关政策支持不足、社会需求有限、技术成本高昂,国内专门研发生产绿色包装的企业较少,未来中国邮政应当充分依托中国邮政研究院下设的绿色包装实验室,联合投入研发新型可降解包装,推动可降解包装在可接受成本范围内的规模化投产,围绕材料节约、轻量化、可循环等关键问题,创新绿色包装设计。目前,可着重研究经济型可降解包装袋,可再生材料,包装物的小型化、减量化,可回收利用的包装箱(袋)等技术应用。
推动供应链上下游的绿色转型。结合中国邮政当前的运营现状以及包裹使用情况,在采购端完善绿色采购制度,建立对供应商的绿色标准,提高对相应采购机制的绿色管理。在客户端积极向相关商家推广绿色包装的使用,加快商家的绿色转型。
(作者单位:中国邮政研究院企业管理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