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而神秘的云南令人神往,但因自然因素和历史发展的制约,一些地方却“被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近日,记者来到云南省邮政分公司的扶贫挂联点——大理白族自治州宾川县平川镇得底么村,邮政的扶贫实践让这个原来的国家级贫困村换了新颜。
“得底么”是彝族话,译为汉语是山沟沟的意思,这里距县城86公里、距平川镇政府31公里,越往山里走道路条件越差,最后一段是狭窄的盘山土路,没有护栏,旁边就是如悬崖一般的山沟,初次来这儿的司机师傅开得腿都软了,可邮政驻村工作队员许瑞、李飞却处之泰然,他们笑说雨天走这段路步行下村,能看到至少几十条小蛇。
得底么地处高寒山区,海拔跨度1230米至3160米,大部分的农田在50度以上的陡坡上。“2016年2月我刚到这里时,全村1180人年均纯收入不到3500元,其中100余户贫困村民的收入仅有2000元。”作为首批驻村工作队员、现任驻村工作队长,许瑞最有发言权。
我们随后来到的大坪地小组子有权家,房屋宽敞、窗明几净,俨然新农村新农民,但在两年前,这里还是人畜混住、臭气熏天。“我们来不仅帮他们致富,还帮他们改善居住环境,现在子有权这个八口之家已经全面脱贫了。”李飞告诉记者。“以前我们种的核桃不好卖,也卖不上好价钱,现在不用愁了,都送到合作社去,通过邮政电商帮我包销了,去年就卖了2万多块。”子有权乐呵呵地说,“养殖增收也有1万七,还有几千块钱的青花椒收入呢。”
云南邮政从2015年就开始制定扶贫“作战图”,根据得底么实际,以党建+扶贫为推力,以信息化电商扶贫为核心,打造了“原产地优质农产品+手机端平台交易+冷链供应链+党建扶贫”的得底么农村电商扶贫模式,通过村里找产品、线上找流量、平台做支撑、供应链做保障的电商扶贫,让农民的小生产能够对接大市场,解决了“把农村好的产品卖出去”的问题。至2017年底,得底么村销售农特产品约7.2万单,交易金额282万元。158户60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增收约2050元,2017年12月退出贫困村行列。
同时,云南邮政结合政府、农村、用户的诉求,将得底么扶贫电商平台升级成扶贫助农公众平台——优帮帮,携手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精准扶贫,搭建长效的农村电商“造血”模式,得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注与支持。至2018年3月底,平台用户已达11万人,全省16个市(州)的89个贫困村入驻平台,运营农特产品项目128个,帮助农户增收323万元。
其实,电商扶贫的作用不仅在于增收致富,更在于通过互联网理念,改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生产及思维习惯。“农户原来把羊、猪这些牲畜作为固定资产,不愿意卖,也卖不上价,现在发现羊肉、猪肉也能卖出好价钱,原来的想法就完全改变了。”许瑞告诉记者。“邮政作为央企具备行业优势,能把农产品变为商品,让农户看到了希望,也改变了他们‘等靠要’的思想。”宾川县国土资源局驻村工作队员龙正斌也有一样的看法。
当别的农妇顶着烈日在陡坡农田里辛苦耕作时,得底么核桃营销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罗李香的主要工作就是打包商品、在电脑上回复网友提问。她说自从邮政驻村,合作社就忙碌起来了,现在一天能出上百单,经常雇用村民一起打包,让村民又多了一份收入。“我的大儿子就在邮政学校学习物流专业呢!”罗李香高兴地与记者分享。2016年至2018年4月,得底么农特产品营销合作社通过邮政电商平台实现农特产品销售收入超过300万元,带动周边14个村开展电商扶贫。
云南邮政获得大理州2016年脱贫攻坚“挂包帮”先进单位,许瑞被评为2017年度“云南省扶贫先进工作者”,这一项项荣誉是对邮政扶贫实践的肯定,对邮政庄严承诺的褒奖。扶贫脚步从未停歇,扶贫工作还在继续。邮政得底么驻村工作队走遍8个村小组,了解每家每户的情况,巩固脱贫成果;李飞在网上自学种植知识,种了半亩百合,想试验成功后带动周围农户一起种;他们还多了一个成员——“90后”的潘世超……在电商扶贫这条路上,邮政为云岭大地增添了一抹充满希望的亮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