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滨丰
江苏省高邮市是全国唯一以“邮”命名的县级市,与大运河渊源颇深。其2200多年建城史,彰显着与大运河共兴的命运。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广陵县北境分置高邮县,高邮由此得名。明清时期,高邮境内位于大运河东侧的盂城驿,舟车往来繁忙,成为南北交通干线上的重要节点。
民间戏谑,高邮美得“驿塔湖涂”:“驿”即盂城驿,“塔”即镇国寺塔,“湖”即高邮湖,“涂”即湖畔滩涂。其中,领衔的盂城驿,是明朝留下的一处驿传建筑,也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其凭借历史厚重、意义非凡,成为大运河沿线文旅网红打卡点。
盂城驿始建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600多年前,驿铃声声,不绝于耳。600多年后,高铁、高速公路、大运河,曾经古道西风驿马,如今水陆速达远方。
缘河而兴
寻一高处远眺,大运河穿城而过,高邮湖静静环伺,河道支流遍布——这是一座因河而兴的小城。
追根溯源,孕育了高邮的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途经浙江、江苏、山东、河北四省及天津、北京两市,融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00多公里,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对中国南北地区的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的作用,可谓举足轻重。
纵观大运河高邮段的前世今生,分1900多年“湖运”与600多年“河运”两个阶段。最初的古邗沟,只是将沿线的河湖相连。“三十六湖秋水阔,苍烟一点指高邮。”当时的高邮湖区田地肥沃,拥有号称“三十六湖”的串珠式小湖泊,既是运河的水源,也是运河的河道。后河道连通,湖泊融汇,导致水阔浪高。为安全起见,人们在湖东岸开凿出新的河道,逐步改湖运为河运。
千年来,运河流淌不息,沿岸日新月异。“舳舻转粟三千里,灯火临流十万家。”古代漕运南粮北调,如今航运更加繁忙,是与公路、铁路并举的交通动脉。正如漕运带动了沿河城邑的发展,运河经济带成为新一轮经济发展的引擎。
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高邮作为沿河重要节点城市,在全线58处遗产中占有3处:高邮明清运河故道、淮扬运河主线高邮段、盂城驿。如今,从城区过运河二桥,迎面可见一块巨型石碑,分两行镌刻着“世界文化遗产”和“中国大运河·高邮明清运河故道”。
因邮置县
高邮缘河而兴,因邮置县。其邮驿历史源远流长。
建县之前,高邮先后为吴、楚之地。秦王嬴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境内“筑高台,建邮亭”,故名“高邮”,亦称“秦邮”。汉代,高邮开始设县。高邮在交通上本就有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加上隋朝大运河贯通,邮驿随之而兴。唐代《大业拾遗》描绘道,“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设置一宫,为停顿之所”。
明朝是邮驿通信事业发展的重要阶段。“驿递,天下之血脉”,在当时百废待兴的形势下,朱元璋深谙恢复和建立完备的交通和通信组织的重要性,颁诏“置各处水、马站及递运所、急递铺”,打造遍布全国的驿传系统。
从功能来看,一方面,驿站主要是“传达政令,递送使客,飞报军情,转运军需”。细究之下,其实还负责接待过往官员和使客,类似政府招待所。作为地方行政的门面,驿站风貌如何,直接反映地方行政的兴衰,所以地方行政官员都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另一方面,明朝驿站的营建修缮归工部管辖,选址本就相当考究,多挑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方。
盂城驿就是一个典型。明隆庆六年(1572年)刻本影印《高邮州志》,绘有《明代高邮州境图》,清楚地标出盂城驿坐落于南门馆驿巷内,北枕南城门望云门,南连马饮塘、盐塘,东临南、北澄子河,西依南门大街,扼据京杭大运河要冲,毗邻城南风光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开张时的盂城驿,兼配船与马,水马驿道并行。明永乐元年(1403年)重修盂城驿,设有正厅、后厅、库房、廊房、神祠、马房、前鼓楼等共50多间。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盂城驿遭倭寇破坏,大火中几成废墟。明隆庆二年按旧制重建。
“地当广陵,涟水交衢,两京通津。郡国之输将,远人之朝贡,使节之巡行,咸取道焉。按船鼓吹喧呼,沸阗震荡,供饩丰隆……”明朝堪称盂城驿的高光时期,占地1.6万平方米,厅房上百间,驿马60多匹,驿船十多条,马夫及水夫200多名……不仅规模宏大,而且集邮驿、接待、漕运、押解等多功能于一身。
值得一提的是,高邮的别称“盂城”,据说源自“风流不见秦淮海,寂寞人间五百年”的秦少游。他曾诗颂“吾乡如覆盂,地据扬楚脊”,意思是我的家乡从高空看下去,像一个倒过来的水盂。
古驿今貌
中午时分,盂城驿景区附近的居民们正倚坐在家门口,沐浴着三月的暖阳打盹儿。静水深流,初来乍到的游客多半想不到,这里的一切,有着多么纷繁复杂的历史烟云。
1985年,全国文物普查,沉寂百年的盂城驿声名再起。1993年,经高邮市人民政府修缮,驿站主体建筑重现,与南门古街相得益彰。
抬眼望去,首先是盂城驿的制高点和标志物——青砖黛瓦、十字脊三重檐的鼓楼,上悬“飞阁凌天”“极目湖天”匾额,亦有“置邮传命”“国之血脉”题字。楼高三层,沿木梯螺旋而上,顶层高悬一白面大鼓。据介绍,击鼓报时是古时驿站一项极为重要的日常工作。
1996年11月,盂城驿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6月,包括盂城驿在内的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5年12月,盂城驿景区正式获批国家4A级景区。
盂城驿的主体建筑是皇华厅和驻节堂。皇华厅又称“正厅”,为五开间明代建筑,当时是通邮传令、处理公文的场所,也是高邮州官拜见过往使节的地方。正厅主要陈列驿马船票统计报表、值班表、分工职责表、《邮驿律》等;厅中为官员接待场所;东房为签房,即办理公文之处;西房为驿站人员形象的雕塑,栩栩如生。
驻节堂又称“后厅”,其梁楹庭柱、门窗桶扇、桌椅几案,无不朴实无华、古色古香。中间为接待官员的场所,左有驿丞舍,右有驿卒舍,另设传递文书的批单室。北院有库房、伙房。门外是一座小花园并有廊道。往东是邮驿史展览室,以邮驿制度为主的翔实史料、驿丞办公休憩用具等珍贵文物,展示数千年的邮驿文明史。
作为重要资产,驿站对于驿马的管理相当严格,每匹驿马的特征、齿口均被详细记录。为养好驿马,盂城驿专辟马饮塘饮马,并建有神庙,供奉马神、香案等。如今踱步马神庙,能看到一只千疮百孔的石马槽,为明代饲马之用。另有上马石四只,据专家考证为秦汉遗物,是盂城驿“镇馆之宝”。
岁月如流,恍若大运河之水。朋友,有时间来趟高邮吧,看看明朝的盂城驿,看古道、西风、驿马,看这里的每一块青砖、每一片黛瓦,都沾满了千年风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