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1994-19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汉·克孜尔烽燧
边饰:《塞上烽火品约》
克孜尔尕哈烽燧
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市西北盐水沟东侧。烽燧高16米,底部东西长6米,南北宽4.5米,是现存最高大的烽燧遗址。专家考证该烽燧从汉代一直使用到唐代,在保卫国家安全,促进边疆发展和维护丝路畅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作为丝路申遗申报点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克孜尔尕哈,维吾尔语“红色哨卡”的意思,正是对该烽燧所代表的古代军事通信设施的最好诠释。烽燧作为军事通信组织,在通过烽火传递敌情的同时,还要将详细的敌情报告以书面的形式递送到上级军政机关,甚至以驿骑驰报中央。所以,烽燧体系中必伴有邮递组织。如果将烽火比喻为古代的电报,那么克孜尔尕哈烽燧就是中国古代西北边防线上的邮电所。
《塞上烽火品约》
系汉代烽火报警条例手册,是1974年甘肃居延考古队在紧邻甘肃省的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破城子古城第16号房址发掘出土,为汉代边防线上的居延都尉府下辖的甲渠候官实用过的官署文书。
汉简可见烽燧线上广泛使用马递通信,《塞上烽火品约》中有关烽号误报或无法举烽时动用快马报信条例有三条:
(1)匈奴人入塞,天大风,风及降雨不具烽火者,亟传檄告,人走马驰,以急疾为故。
(2)塞上亭隧见匈奴人在塞外,各举部烽如品,毋燔薪。其误,亟下烽灭火,候、尉、吏以檄驰言府。
(3)匈奴人入塞,候、尉、吏亟以檄言匈奴人入,烽火传都尉府,毋绝如品。
“如品”就是要按品约规定的去做,品约亦称品程,是各级军政机构自己制定的条例。《塞上烽火品约》是居延都尉府颁发的有关甲渠、卅井、殄北三个候官举烽报警的条例,全册共17枚简牍,除1枚简为标题外,其余16枚简每枚书写一条规则。其中与文书传递相关的有3条:
(1)规定当匈奴攻进塞防线时,若遇大风和雨天无法举烽,则赶紧以最快的速度用檄书通报。这是要求第一时间发现敌情的烽燧在无法点燃烽火的情况下,要采用最快的方式通知邻近烽燧和上级指挥机构,在没有马的情况下要以跑步来完成,所以叫“人走马驰,以急疾为(故)”。
(2)规定凡见有匈奴临近塞防线而未攻破警戒线,只举布帛一类的烽号告警,不许点燃积薪施放烟火,如果不慎点燃了,要马上扑灭,并且由候长、尉史、士吏签发檄书“驰言”都尉府。从上下文关联的术语看,所谓“驰言”之驰同于“马驰”。
(3)规定匈奴攻进塞防线,在可以举烽,并将烽号传到都尉府的情况下,也要由候长、尉史、士吏签发檄书报告邻近烽燧和都尉府。这条虽然没说传递方式,但从前两条的“亟传檄告,人走马驰”和“以檄驰言”看,此条对传递方式的要求也应该是马递。当然,上千里的烽燧线上不大可能保证全线烽燧随时备马,风雨交加中,即使有马,也未必快过人跑。所以,《塞上烽火品约》执行传递文书时,更注重“人走马驰”。
《塞上烽火品约》复制品
(五)
2000-5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清代光绪十年浙江布政使司使用的排单
边饰:《山水图》
清光绪十年(1884年)浙江布政使司发温处兵备道排单
这件排单纵28.5公分,横48.6公分,现藏中国邮政邮票博物馆。清代,布政使专管一省财赋和人事,为从二品官,仅次于总督、巡抚。浙江布政使司即浙江布政使的衙门。收文单位温处兵备道驻温州,为浙江布政使司派属,掌温州府和处州府(今浙江省丽水市)的军事、监察事务,带兵备衔,兼管水利、海防。排单是驿递公文保证时效的单据,清制,凡由外省马递公文到京,以及地方官府彼此互达公文皆需粘连排单,令沿途各驿站于单内登注所经时刻。排单正文部分除事先印有发文单位,关于传递公文的上谕或上级明令,还要由发文单位填写收文单位,公文件数,发文日期时刻,传递速度。附件部分则由沿途各站填写,包括站名和经过日期时刻。这件排单的公文件数所填为“衙门公文壹件”,发文日期时刻为“光绪十年七月十八日子时”,传递速度要求“飞速”。光绪十年七月十八日辰时六刻自省城杭州钱塘驿发出,途经浙江驿,会江驿(今富阳境)、桐江驿(今桐庐境)、富春驿(今建德境)、濲水驿(今兰溪境)、双溪驿(今金华境)、华溪驿(今永康境)、丹峰驿(今缙云境)、括苍驿(今丽水境)、芝田驿(今青田境),直到七月二十四日申时到达目的地温州府象浦驿,沿途历时六天,全程共计1015里。
排单的作用除了明确责任,警示沿途各驿站,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公文传递过程中一旦发生遗失和滞留,可以按站进行排查,明确失职者,进行处罚。
山水图
清代宫廷画家唐岱的作品,绢本设色,纵83公分,横44公分,现藏故宫博物院。
(六)
2007-20M 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六次代表大会(小型张)
主图:敕燃马牌
边饰:彩绘飞马、西夏文字
“敕燃马牌”
为西夏传递急令的信牌,铜制圆形套合式,两个圆牌上下插扣可以咬合成一体,圆牌直径14.7公分,带銎长18.5 公分,盖牌镌刻西夏文“敕燃马牌”四字,底牌内面有四连忍冬花纹装饰,两牌上下嵌合槽齿端各镌错银西夏文“敕”字,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敕燃马牌”精致美观,堪称历代邮驿符牌中的极品。“敕燃马牌”,意为“敕令驿马昼夜急驶之牌”,是西夏皇帝授权动用驿马急驰以传达调动军队命令的通行证明。
在古代,动用马匹急驰的成本极高,因而必须严格限制。西夏《天盛律令》规定,只有报告敌情,召集兵马,奏告紧要事项,传递圣旨,及唐徕、汉延等大渠水涨告急,才能执符牌动用驿骑。如果违规动用驿骑,则涉事官吏一律徒刑五年,当事职吏罪减一等。
彩绘飞马
彩绘飞马出自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榆林窟第10窟的西夏时期窟顶藻井。飞马亦称翼马,是藻井四披上与翔凤、飞雁、游龙、奔狮、麒麟、天鹿、六牙白象一起绘制的佛国瑞禽。
西夏文字
文字是民族文化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政令颁行、信息沟通、文书传递都需要文字。西夏的公文和公文传递制度正是在西夏文的基础上得以确立。西夏文由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主持创制,是元昊在建国前两年(1036 年),命学贯蕃汉的大学者野利仁荣“演绎”出来的。西夏字和汉字一样,也是表意文字,字形方正,笔画匀称,疏密有致,造型优美。但比之汉字,笔画相当繁复,大多在十画以上。西夏文字体结构多仿汉字,用横、竖、点、撇、折、拐钩组字,在字体形态、书写规则方面深受汉字影响,但又不用汉字的部首偏旁。西夏文字也有楷、篆、行、草诸体,“六大”邮票背景图案和小型张边饰所用为楷体,出于雕版印刷品。
编辑: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