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又称端阳节、粽子节、龙舟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在中国民间,端午习俗活动很多,有龙舟竞渡、煮食粽子、喝雄黄酒、挂插艾草驱邪等。
端午节也是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纪念这一传统节日,我国曾多次发行过与端午节有关的邮票。
2001年6月25日,中国邮政发行端午节题材邮票一套3枚。第一枚为“赛龙舟”,画面上两只龙舟争先恐后,似有一决高下之意,上面分别插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彩旗,寓意人们在欢度佳节的同时,祈求上天护佑人们生活幸福安康。龙舟竞渡是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端午节的重头戏。千百年来,划龙舟一直是秭归最大的群众性集会。老百姓们非常看重龙舟比赛。端阳节时的峡江屈原沱,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江上龙舟飞渡,岸上人山人海。三峡水库蓄水后,端午赛龙舟由屈原沱改在与三峡大坝径直相当的秭归县木鱼岛港湾举行。2003年7月,国家体育总局将龙舟文化的发祥地秭归确定为全国唯一的龙舟基地。
第二枚邮票为“包粽子”。邮票主图为用各种吉祥饰物装饰起来的粽子,有代表如意的中国结,有代表福气的蝙蝠,有代表长寿的长命锁,这些都成了粽子的好伴侣。在秭归,从南北朝一直到现在,每年端午节,当地都要隆重举行祭祀屈原的活动。端午节前夕,家家户户包粽子、挂艾叶、采菖蒲。端午节当天,江边会响起婉转凄切的鼓乐箫声,身着白色服装的主祭官,如歌如吟地诵读着歌颂屈原美德的祭文,数百名学童齐声朗诵屈原的《橘颂》,公祭船载着写有篆书“屈原魂兮归来”的巨大挽幛在江面上巡游,众多参赛龙舟逶迤在后缓缓划行,一边高唱《招魂曲》,一边向江中投粽子。
第三枚邮票为“避五毒”。票面主图为传说中能镇邪的虎形葫芦符,脚踩流云,背负宝剑,周围是被其降服的古代人称为“五毒”的五种小动物——蛇、蝎、壁虎、蜈蚣、蜘蛛,整个画面色彩明丽,栩栩如生,既富有趣味,又兼夸张,展现了东方文化的艺术之美。 古时五月被认为是“毒月”“恶月”,即五毒尽出。因此端午风俗多为驱邪避毒,人们居家、随身须放置、佩戴如五彩丝线、菖蒲叶、虎形葫芦符等民间传统驱毒的吉祥物。
1985年6月19日,香港邮政发行了一套《端午节》邮票,全套4枚及一张小全张。4枚邮票横连起来组成一个完整的赛龙舟场面。上半部分主图为彩色的龙头,彰显的是龙舟竞渡的习俗。下半部分为四张龙舟竞渡的片段场景:健儿划桨、龙舟飞进、鼓声咚咚及水花飞溅。整套邮票设计新颖,色彩明快,动感十足。1994年6月8日,香港邮政发行《中国的传统节日》邮票一套,其中有一枚是“端午节”,主图为屈原持卷行吟,背景为山川与龙舟。
我国台湾、澳门邮政部门也发行过与端午节有关的纪念邮票。1967年端午节,台湾邮政发行了一套《中国诗人》邮票,全套4枚,票图分别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及唐代大诗人李白、杜甫和白居易。1989年6月7日,端午节前一天,台湾邮政部门发行一套4枚《中国古典诗词——楚辞》邮票,分别选取了《楚辞》中《离骚》《九歌少命司》《九章涉江》《九辩》的名句作为主构图。
澳门邮政于1987年端午节当天发行《端午节》邮票2枚,主图分别为“龙舟龙头”与“龙舟竞渡”。这些端午节题材邮票不仅丰富了大家收藏,同时也更好地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历史文化。
编辑: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