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山西题材邮票欣赏(十)
2019-11-11   来源:山西邮政

  位于黄土高原的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屯兵阻敌的天然要地。关隘作为利用自然环境在地理通道上设置的人工建筑和控制机构,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山西的古代关隘,有的耸立在山脉峡谷断裂的地方,有的建造在河流渡口之处,它们在古代战争中的作用十分巨大。今天,为您带来一组关于“山西关隘”的经典邮品。

  《万里长城(明)》普29(第三组)发行于1998年11月1日,一套4枚,包括九门口、娘子关、偏关和边靖楼。 

  □著名关隘——娘子关

  娘子关位于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城东北45公里处,是长城上的著名关隘,人称“万里长城第九关”。地处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是山西通往河北的关隘,至今有1800多年的历史。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朝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

  邮票图案是20世纪90年代修复后的娘子关外门,城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

  

  □边关重镇——偏关

  偏关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东衔管涔山,西濒偏关河,因东仰西伏,故又称偏头关。偏关位于山西省西北部,是古代晋西北偏关城的重要门户。偏关县北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隔偏关河相望。在古代,生活在河套以及整个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常常从此南下进入山西,为了防止这些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汉族政府经常在此设防固守。

  邮票图案是偏关关城在明代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建造的南门,偏关北依高山、西临黄河,是明代内长城外三关当中最西的一关。

  

  □威震三关——边靖楼

  边靖楼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从隋唐到明清,一直是代州治所驻地,也是山西北部的军事重镇,故而关隘楼林众多,边靖楼便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座鼓楼。边靖楼系明朝代州城的鼓楼,又名谯楼,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楼高26米,宽7间,深5间,四周为廊坊。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真实描绘了它的雄姿。边靖楼被长城专家考定为长城第一楼,历与应县木塔齐名,素有“代州鼓楼应县塔,正定府的大菩萨”之称。

  邮票图案是明代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后重建的边靖楼。

  

  

  《万里长城》(明)普29(第四组)邮票发行于1999年3月1日,一套8枚,包括虎山长城、山海关、金山岭、慕田峪、平型关、得胜口、雁门关和镇北台。

  □晋北要冲——平型关

  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城西南30公里处的东河镇白崖台乡和繁峙县横涧乡境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北连恒山余脉,南接五台山脉。金代时称“瓶形镇”,因地势若瓶状而得名。“瓶形音同平型”,故转化为平型。明、清时称“平型岭关”,是山西内长城中的重要关隘。平型关不仅以晋北要冲称著,更因抗日战争中平型关大捷而闻名于世。

  邮票图案是明代正德六年(公元1511年)所筑,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增修的平型关城堡东门。关门坐西向东,高4米,古道穿城而过。从图案看出,这座城堡已年久失修。邮票表现的是20多年前的平型关景色。

  

  □长城要塞——雁门关

  雁门关又称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素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

  邮票图案是始建于明代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未曾修复的雁门关东门。门前有石狮、石旗杆各一对,还设有石阶、石栏等。20世纪90年代初,雁门关开始修复,在城门上重建了一座重檐歇山顶式城楼。

  

  □晋蒙分界——得胜口

  得胜口又称得胜堡,位于山西省大同市以北40公里与内蒙古交界处,为晋蒙分界地。大同位于山西北端,地处内外长城之间,北、西两边隔长城与内蒙相邻,东跨太行与河北、京城相望,南依桑干河与雁门雄关相接,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战国时期属赵国雁门郡,公元前三世纪大同已建城池,赵国名将李牧曾在此筑烽火台及部分长城。为防御北方外族入境,公元1539年即明嘉靖十八年始建得胜堡,是当时的重要关隘,也是当时中原与北部边疆贸易的主要市场。

  邮票图案是城堡的南门,这座城堡已无昔日的风采,目前留下的只是残缺不全的土夯城墙,原有的城砖已移作它用。

  

  资料参考:《邮票上的山西》

  编辑:陈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