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了改革开放的号角。40年来,我国的综合国力、国民经济、教育科技、国防、人民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得到了飞速发展,北京邮政教育培训事业也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得到了飞速发展,为社会和企业培养了大量从事生产、经营、管理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一名沐浴成长在改革开放春风中的青年学生,1987年,我从原北京邮电学院毕业后来到原北京邮局党校工作。31年来,我始终工作在北京邮政教育培训一线,亲历了北京邮政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也亲身体验到了科技对教育培训发展的巨大贡献。
自1997年以来,原北京邮局党校就成为北京邮政干部员工培训的主阵地,当时开设有员工中专学历继续教育班,还有各类干部短期培训班。虽然已经过去30多年,但刚参加工作时,原北京邮局党校培训条件的简陋至今还仍历历在目。
记得是20世纪80年代末,当时的北京邮局党校中能称得上是“电器”的办公设备,除了电灯就是一部老掉牙的黑色拨号电话;跟教学有关的“电器”设备,除了外语老师使用的一台录音机,就是学员上下课的电铃。老师们都是“一本教案一支粉笔”站在讲台前,或讲或写或提问辅导,基本上看不到多少科技因素的影子。
20世纪90年代初,原北京邮局党校终于迎来了“先进”的设备——四通MS2401文字处理机,配有文字处理软件,使用磁盘存储文件,可以使用五笔字型、拼音等输入方式进行文字处理。从此,学员考试卷、辅导讲义、印发文件等,终于实现了电子化,老师们也从此不用再一笔一画地为学员刻蜡版印卷子和学习材料了,这让我第一次感受到新设备为教育培训带来的改变。当时出于好奇,我对着说明书反复琢磨了许多天,熟练掌握了这台先进设备的功能,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学会了五笔字型输入法。
不久,原北京邮局党校有了第一台计算机,这是一台其他单位淘汰下来的二手计算机,没有硬盘,简单的字符格式指令操作系统(DOS),使用5.25寸大软盘,开机后即启动到固化的BASIC环境。我一下子就迷上了这个“高科技”的设备,自学了DOS操作系统、BSIC语言等,并在邮政员工中专班开设了计算机操作课程。
那时,我们定期带学员去万寿路校址的机房,记得每次进机房都需要换专用拖鞋。小小的机房中,40多名学员轮流上机操作,进行简单的BASIC语言练习,学员输入自己编写的小程序得出结果的那股兴奋劲儿,至今仍常常浮现在我的脑海。
1994年前后,原北京邮局党校终于建起了自己的第一个教学机房,并引进了8台科海286计算机,学员们从那时候开始有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基本条件。当时我们还有了建校以来的第一台空调,就安装在这个机房中,为的就是保障机器的正常工作,可见计算机设备在当时的珍贵。
随着1997年北京邮政教育体制的改革,原北京邮局党校、职工学校、邮政学校合并成为北京市邮政教育培训中心,有效整合了北京邮政的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了由多种型号计算机组成的培训机房。后来根据需要,开通了ISDN拨号上网功能,一条线路可以让40多名学员共享上网,许多北京邮政的干部员工接触互联网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此后,随着计算机迅速普及,老师们备课、办公都开始使用电脑,讲课使用投影设备和PPT课件,使教学培训方式发生许多改变。
随着党和国家对职业教育培训的重视,培训中心积极争取教委政策支持,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先后建设了多功能多媒体培训机房、云机房、邮政营业和储蓄实训室、模拟邮局等教学培训设施,教室机房都接入互联网和邮政综合网,传统黑板升级为先进大尺寸的平板电脑,配以功能齐全的教学软件,使教学培训手段发生了根本改变,科技力量在培训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训效率显著提升。
今年初,邮政教育培训中心迁址大兴办学培训,在北京市邮政分公司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学校软、硬件条件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培训教学全过程处处都能显现现代先进科技手段的影响和作用,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教职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发展意识,培训课程开发和教学实施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培训数量和质量双双迈上新台阶。
新时代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我们邮政战线的教育工作者,会努力发挥培训中心先进的培训资源优势,为邮政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作出教育工作者的应有贡献。